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风险状况评估
首先,直接融资发展仍然不足,银行仍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一方面,受到股市低迷和IPO高频率、长时间暂停等因素的影响,股票融资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而债券融资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增速也相对较慢,且波动性较大。到2013年,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直接融资在总融资中的占比已经回落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另一方面,银行表外融资替代了表内融资占比下降后的市场空间。表面上看融资渠道开始多元化,然而表外融资项目不但与银行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融资的风险仍相对集中于银行;而且由于表外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非常规操作空间较大等问题的存在,这部分融资的流向难以控制,与表内融资相比反而效率较低。
其次,受到资金流向的制约,社会融资的增长仍未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应有的支持作用。数据表明,近两年来多增的社会融资,尤其是表外融资,有相当部分流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信托贷款为例,2013年上半年投向这两个领域的占比约50%。这可能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是制造业、包括众多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受到挤压,进而影响到总体经济增速;二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往往能够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其融资行为事实上推高了总体的融资利率,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影子银行规模和风险总体可控
我国广义的影子银行应该是指在商业银行之外提供替代性融资服务的信托公司、券商、保险、私募基金、风投、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当然也包括了地下钱庄等民间借贷组织;我国狭义的影子银行(即监管部门眼中的影子银行)则仅限于民间借贷等地下金融市场,以及部分未被监管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业务。
经测算,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广义影子银行的实际规模可能在16-18万亿元左右,而风险较高的狭义影子银行规模则在3万亿元左右。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确潜藏着一定风险,尤其是部分非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高利借贷的违约风险等值得警惕,但对此不宜过分夸大。第一,不应将我国影子银行与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混为一谈。与衍生品发达、杠杆率高、规模庞大的欧美影子银行相比,目前我国各类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小,衍生品不发达、杠杆率较低;而监管覆盖面相对较广,其风险可控程度也较高。尽管我国部分影子银行也存在风险隐患,但充其量只能是局部问题。第二,不应在广义影子银行相对庞大的数量与狭义影子银行的高风险属性之间划上等号。广义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狭义影子银行因风险隐患较高而成为监管亟待加强的对象。第三,在总体融资需求平稳增长、特别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需求旺盛、而银行信贷投放受限的情况下,影子银行的发展仍将成为趋势。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