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保持合理区间 改革提升潜在增速——2013年四季度GDP数据点评
再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严重。从国际通行的反映产能过剩状况的指标——产能利用率来看,IMF在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第四条款磋商工作人员报告》中估算,目前我国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跌至60%,远低于公认的80%合意区间,从国内分行业的差能过剩情况看,目前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橡胶等亲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成本远大于生产过剩成本,所以目前这些强周期的资源品行业普遍出现了生产过剩、库存堆积,供求关系恶化的风险。此外,除了煤炭采选业和饮料、纺织服装等消费性行业,其他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均普遍低于80%,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和食品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也较为严重。
图6:微观制造业库存仍在低位徘徊

资料来源:CEIC,交行金研中心
最后,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压力仍存。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看,随着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面临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也是近几年我国GDP增速放缓的深层次原因。在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弥补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之前,我国经济增速趋势性放缓的压力仍存。这也是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
图7:进入中等收入后潜在增速放缓是普遍规律(%)

四、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缓解潜在增速放缓压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并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预计市场化改革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资源配置效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未来要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同时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市场化建设;还有通过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我们相信随着这些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定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升经济效率。
二是技术进步效应:我国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008年我国R&D占GDP约1.5%,德美和新加坡约2.7%,日韩约3.5%。2008年,我国每百万人中R&D研究人员约1200人,而新加坡接近6000人,日韩约5000人;未来通过加大开放鼓励企业创新和加大科研投入可以提升技术进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技术进步将能够明显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三是内外联动效应:通过调整与国际对接方式,仍可继续享受全球化红利。虽然我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较高,但主要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则持续数年逆差,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中资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等渠道仍可实现对全球资源的利用和受益,继续享受全球化红利。十八届三中会出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开放促改革。未来通过上海自贸区等的改革试验,适应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新规则与新趋势,进而重新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将中国经济提升到新的层次。
四是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虽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结束,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可能放缓,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远远不足,未来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现阶段我国大学入学率基本相当于美国60年代、日本70年代及韩国80年代水平;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2年,美德日韩在12年左右。2009年美法英等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约6%,日本约3.4%,而我国仅2.4%,距离4%的目标尚远;未来在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范围与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提升教育质量与回报等方面的潜力巨大。
我们认为,成功的改革能释放要素新动力,将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我们设计了三种情景对2013-202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趋势进行了预测模拟。其中在大力改革且成功情景下,虽然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未来十年左右我国潜在增速仍可达到约7.6%的水平,资本效率稳定,增长质量得以持续提升。
表3: 2013-202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预测(单位:%)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