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超级死结
特里芬难题,或许很有预见性,作为国际货币,确实是有矛盾性,那难道就完全无法调和?也不是。如果已经提前确定了国际货币,然后那个国际货币通过对外援助或资本输出的方式,实现货币的输出,而不需要仅仅通过逆差来实现。这样的话,特里芬困境还是有解决方法的。正像美国一样,人家当时就是处于顺差状态的。
看来特里芬的本质不在这个地方。
在这个看起来通用至今的内容背后,其实特里芬难题当初出来的时候,是有特定针对对象的,那就是当时以美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个固定汇率体系下,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是有美国政府承诺以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随时把美元兑换成黄金来背书的。美国的确通过马歇尔计划,国防开支以及购买外国货物等向全球大量输出美元,保证了体系内足够的美元流动性。此时,特里芬已经预料到了一个瓶颈的出现:从1959年起,流通的美元已经超过了支持它的黄金的数量。这导致了黄金的市场价格超过了40美元每盎司的价格,超过了美国35美元的承诺。美国此时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话,那只能通过削减自己国内的赤字开支等来提振美元。而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到美国的国内经济,而扩张中的美国经济是不允许这样子做的。
这才是特里芬难题的本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其后的自由浮动汇率体系里,特里芬难题对美元而言还存不存在?
我们来看看一个数据,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浮动汇率时代,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这个数字非常有意思,70年代中期,也就是刚进入浮动汇率时代的时候,是75%上下。然后在80年代大跌,一直到了80年代末只有50%的地步。但是90年代的时候,又重新突然大涨,一度回到70%以上。2000年后,又开始下降了,后来到了60%左右。
这个数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80年代的大跌,正对应着日元和德国马克牛起来的时候,美元受到了挑战。那美元为什么受到了挑战?还是美国在当时贸易经常账户恶化有关。但奇怪的是,90年代,美国也是经常账户一直恶化,处于不断逆差状态的。但90年代是美国经济公认的黄金期。我们认为跟这个数据有高度关联的美元指数其实也是跟这个数据完全断节。
很显然,在浮动汇率时代,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世界升级了,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循环:美国作为头号世界货币的发行国,有义务维持世界贸易的货币需求,有必要源源不断地保证美钞在世界市场上的供给。许多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将本国企业的贸易盈余转变成官方外汇储备,而今大部分国家又用这些美元外储购买美国国债、股票等,使这些美钞回流美国。这就是美国持续扩大的对外负债的根本原因。这也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的真实写照。
所以照这样推演,想当国际货币,其实依然面临着困境,只是这个困境相对特里芬的初级形式来说已经升级了:美元越垄断越国际化----各国持有的美元越多----意味美国的对外负债和赤字越多----美国经济越不被看好-----美元币值越来越弱-----导致持有的美元资产或美元债权越不值钱,贬值。
这正是浮动汇率下,国际化货币的困境。怎么办呢?解决这个困境,必须得是货币多元化或者干脆弄一个超主权货币出来。只有美元单独作为国际货币是实施不下去的。
这种结论对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第一步:即使中国在经常帐上保持顺差,也仍然可以实现人民币的走出去,因为当前中国外贸顺差主要是从美、欧获得,但别忘了,对亚洲区的贸易,中国是呈逆差的。由于当前全球商品贸易市场是买方市场,中国在与亚洲区贸易当中有较高的主动权,我们可以通过要求以人民币支付从亚洲区进口,先把人民币推向亚洲区域内,这一步正在做着。
第二步:就算接下来要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了,中国也未必需要在经常帐上由盈转亏,中国继续顺差也是可实现的。人民币完全可以参考美元当初国际化的做法,以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等的方式达成。此时,特里芬困境在我们人民币身上不明显,反而要担心的是我们巨额外储的贬值问题。
第三步:再往远了看,人民币越国际化,那个难题的升级模式就越来越会在人民币上体现。到那时候,也许我们很爽,人民币成了国际货币,但我们也变成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跨境结算资金必须要能随意流动,人民币偶尔升值的同时也得经常性的贬贬值。
跨境结算、开放资本账户。然而,就目前而言,谨慎的情绪仍然是占据了上峰——中行优汇通的事件本身可以成为这一论点的绝妙佐证。对于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来说,呈梯度的逐级进行是最合适不过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