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新格局下的中俄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很强互补性
中俄两国在能源资源和能源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它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第二大石油及其制品出口国。能源出口额占其全部出口总额的约70%。因此,能源出口量的下降将对其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由于需求增速下滑,传统欧洲市场在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趋于下降。此外,美国页岩气繁荣可能会使其放松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禁令。上述两方面刺激了俄罗斯加快为其能源产品寻求潜在买家。另一方面,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新兴市场。毫无疑问,中国是能源市场上最具潜力的买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能源的强劲需求增长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且也有助于稳定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这一战略意义在欧洲经济增长减缓、美国天然气革命导致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销售下滑的背景下更显得突出。另一方面,最近的乌克兰冲突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也给俄罗斯的天然气销售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从中国的角度看,中俄能源合作有助于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因此,中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中短期看来,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以支持大气污染治理。过去3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引发了公众对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2013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中国将在未来五年内重拳治理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治理的重点地区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
在中国,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而改善能源结构是解决空气污染的优先措施。这很好理解。实际上,该计划的重点是减少中国东部地区的煤炭消费量,例如,中国政府已经禁止在东部地区新建燃煤发电厂。东部地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能耗新增量占全国能耗新增量的比重较高。因此,控制该地区的能耗增量有助于控制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煤炭消费量约占一次能耗总量的66%;燃煤电厂提供全国电量的约75%。因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然而,水电的发展潜力已十分有限,而其他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比重太小而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核能可在较大程度上替代煤炭,但其技术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由此,随着中俄天然气协议的执行,低排放量的天然气有望在不远的未来替代约5个百分点的煤炭消费量。
更为宏观和长期的看问题,中俄天然气协议对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中国的能源进口安全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且关键的前提:一是能源进口来源地应保持基本稳定,二是能源运输通道是安全的。俄罗斯显然满足上述条件,它是稳定的且与中国陆地毗邻——不存在通道安全问题。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在上升。2013年,中国进口了约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8%。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80%。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35%,但增长迅速。中国为保障能源安全,需要采取“进口多元化”的策略来分散风险。当前,中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阿曼等)52%,非洲(主要是安哥拉、苏丹)23%,前苏联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10%,南美地区(主要是委内瑞拉、巴西)7.2%,亚太地区2.3%,以及其他地区。由此可见,中东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石油来源地,但是该区域近年来局势动荡,直接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与此同时,约80%的原油进口量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这被视为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俄能源合作有助于降低进口风险,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俄天然气协议是中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重要一环,基本完成了中国天然气通道的“四角战略”(西北、西南、东北及海上通道)。该“四角”通道具体如下: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中-缅天然气管道),东北(中-俄管道)以及东海通道(LNG进口)。四大通道将保障中国天然气来源的多元化,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同时,能源通道布局的形成有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使能源进口的渠道、来源和种类多元化。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