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新格局下的中俄合作
2014年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一份期盼已久的为期30年、总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长期供销协议。大量的讨论聚焦于协议中的购气价格,主要原因在于价格问题导致了中俄谈判久拖不决。然而,这份协议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协议内容本身,可视为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协议的签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俄双方在能源领域的迫切需求。协议的短期意义是:对中国而言,雾霾治理迫切需要俄罗斯提供清洁的天然气。对俄罗斯而言,则需要尽快向西方国家证明,对其的经济制裁的影响将十分有限,因为可以很容易找到天然气的其他买家。长期而言,该协议有助于推动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包括石油、煤炭、电力等。因此,该协议对中俄两国来说是双赢的。
俄罗斯拥有十分丰富的能源资源。俄罗斯的天然气国际贸易量占全球第一,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43.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储量的35%,天然气开采量达4874亿立方米,出口量1627亿立方米。因此,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有比较大的话语权。2013年俄罗斯占中国原油进口排名上升至第三,中俄两国的合作包括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交换,从2011年起20年内每年从俄罗斯获得1500万吨石油供应,俄罗斯将建设“斯科沃罗季诺—漠河”输油管道。今后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将更加多元化,包括合作模式方面。中俄石油合作将不局限于石油供应,还拓展到未来参与石油开发、加工和销售。
美国能源独立的启示
最近国际能源署预测,得益于页岩油的蓬勃发展,20年后美国将可能实现“能源独立”。美国正在转变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角色,而中国将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能源外部环境。考察美国的石油生产和“能源独立”状况,探索未来世界能源格局,有助于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我国传统的能源安全战略观基于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而美国“能源独立”的趋势,以及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基本面的质变,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问题。
由于美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只有石油需要大量进口,所以石油独立是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重心。美国目前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国际油价绑架(稳定国际油价),未来美国一旦“能源独立”,意味着国际油价对其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减弱,同时随着美国石油战略布局收缩至环大西洋区域,其外交政策(尤其是中东政策)是不是更加灵活?其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如何通过对能源贸易的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在此背景下,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应对策略需要多方面考虑,提前布局。其实选择也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能源进口多元化来分散风险,和通过调整国内外能源供需策略来尽量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在供应侧,一是尽可能进行能源进口多元化,应进一步拓展同俄罗斯和中亚的油气合作,同时试图通过中亚从陆上打通与中东对接的通道,减少对中东和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二是在国内寻找石油替代(如电动汽车)。在需求侧,需要尽可能抑制国内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这涉及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因此,中俄能源合作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重要环节。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