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与化解联保联贷风险
如何防范和化解联保联贷业务风险
防范和化解联保联贷业务风险必须要从内外部同时入手。
首先,应多管齐下,改善小微企业生存和融资环境。维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态势,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若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则产能过剩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大,联保联贷业务风险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露。在风险隔离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暴露极易引起担保链上的连锁反应,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快速增加。而将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的平稳状态,有利于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和就业水平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在合理的经济增速下可以实现稳定的信贷增长。将银行信贷增长维持在13%-14%的合理区间,既能避免投放不足而形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等大规模融资对实体经济企业贷款需求的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也能为下一步调整联保联贷业务模式和结构提供充足的空间,有助于联保联贷风险的化解。
完善跨区域、整合型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透明、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企业的相关财税、海关、工商、社保、公用事业缴费、融资担保等信息进行整合完善,使联保成员和授信银行可以全方位、全流程掌握企业历史信用信息和生产经营变化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借款方、担保方和商业银行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
加强社会性担保机构及贷款保险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通过财政出资等方式设立更多专业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同时,要继续建立和完善贷款保险制度体系。通过专业担保机构以及贷款保险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通过互保、联保获取融资的比例。
加大金融体系产品和制度创新的力度,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和非信贷融资成本。在非银行领域,既要扩大小企业的股权融资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股权融资体系,也要创新发行体制,加大小企业类债权的发行规模。同时要加大对各类小型金融机构的扶植力度,发展以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金融体系。以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模式,加大对小企业担保费率和融资利率的补贴力度,合理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在此基础上,要继续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加大力度引导中小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取融资,从而对民间融资高企的利率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其次,要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规范联保联贷业务要求。要对欺诈风险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守贸易(交易)背景真实、服务实体经济的底线。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征信系统关联交易查询、工商登记信息、贷后监控系统等系统信息支撑,深入调查借款人、担保人(如有)与交易(贸易)对手之间关联关系、资金流向特征,深入甄别交易(贸易)背景真实性,加大欺诈风险查防力度。对存在借款主体身份虚假、交易(贸易)背景虚假或申贷意愿虚假的贷款实行“一票否决”。
要坚持“第一还款来源为核心、第二还款来源为补充”的风险管理理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坚决摈弃“有担保则贷款就无风险”、“保证人越多贷款越安全”的错误思想。在充分把握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以风险定价为原则,合理地进行贷款定价安排,同时加强抵质押等担保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敞口,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要对联保联贷业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商业银行的总行应明确联保联贷的业务规范和风险管理指引,既要对联保联贷模式下的行业准入和业务准入提出明确的要求,也要注重业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管理,避免分行各自为战的状况。在联保业务的准入上,应明确联保贷款的借款人身份、借款意愿、担保意愿均真实,一个联保小组也一般应由同一商圈、园区或供应链,主营业务范围相似的3-4名成员组成,确保成员之间的风险状况相互了解,商业银行风险可控。
最后,防控风险,有序规范联保联贷业务。要加强重点地区的监管和治理。从全国范围来看,联保联贷业务运行尚处于可控范围,风险暴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一些重点地区,要对这些地区的业务进行重点的风险排查和治理,同时强化综合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和要求,优化当地金融生态环境。
指导银行合理调整联保联贷业务政策。一方面,要积极规范联保联贷业务,强化业务风险的管控,加大力度压缩操作不规范、风险程度较高的存量业务规模。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推进业务规范的进程,不能一味抽贷,而是要从隔断风险入手,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调整贷款业务保证模式,可以尝试对优质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
对不同的联保联贷业务需求采取区别对待的差异化管理。要明确联保联贷业务支持的重点是小企业融资需求。对类似于钢贸领域业务模式的其他大宗商品贸易和物流企业的贷款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业务管理,控制规模的增长;而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与实体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行业,则应继续加大支持的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仍可以继续尝试规范化的联保联贷业务。
小企业融资市场是充满生机活力、大有可为的市场,商业银行既要正视联保联贷产生的风险,也要进一步发展适合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