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公司迎转型 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融资租赁作为“大金融”五大支柱之一,把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紧密结合,融资与融物紧密结合,在现代金融产业中,租赁占据着与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有凌驾于这四者之上的趋势。
在许多发达国家,融资租赁营业额占GDP的20%-30%,占年销售总量的30%以上。而我国作为金融管制国家,融资租赁方式是非金融机构可以经营金融业务的少有几个方式中的一个,不仅极大推进了金融市场业务多元化、综合化、专业化发展,也成为我国推进“三农”建设的重要金融工具,去年中共中央首次将融资租赁业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2-2015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在五种融资方式中,融资租赁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设备投资中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1995年贷款业务额为5590亿美元,融资租赁业务额为3450亿美元,其他三种方式分别为:欧洲债券2480亿美元,欧洲商业债券550亿美元,以及中期票据460亿美元。2003年全球租赁业的总交易额突破了4616亿美元,其中美国的营业额就有2040亿美元;而2008年全球前50位的国家的总租赁交易额就已达到6440亿美元。
在我国,截至2011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约286家,比年初的182家增加约104家,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9300亿元,比年初7000亿元增加约2300亿元,增长幅度为32.9%。其中,金融租赁20家,约3900亿元,增长11.4%;内资租赁66家,约3200亿元,增长45.5%;外商租赁约200家,约2200亿元,增长69.2%。
2006-2011年中国(分监管机构)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增长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5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虽然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业务增长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对融资租赁业的最大业务贡献者金融租赁公司采取规模控制政策。
数据显示,2010年金融租赁业务规模总量占全国比例为50%左右,但2011年业务增速仅为11.4%,增速最慢,使得金融租赁的业务规模占全国比例下降到41.9%。除了在业务规模上受控制,在融资租赁公司最赖以获得的资金渠道——银行方面,内资和外资租赁企业的贷款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业务规模受控制、增长势头放缓;融资渠道受挤压;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崛起;增值税改革、商务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从事融资租赁有关业务的通知》,要求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在从事生产设备、工程机械、医疗设备、通信设备、科研设备、检验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包括飞机、汽车、船舶)等机械设备租赁的公司中,选择一家至两家,作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等等,融资租赁公司喜忧参半。
可以预见的是,“十二五”期间融资租赁公司将迎来转型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融资租赁行业研究小组提醒,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对于有效扩大相关行业的投资、生产和消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带动现代服务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还存在市场规模小、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不统一、行业标准与交易规则缺失、统计体系基础薄弱、业务模式及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亟需解决。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