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能否扫清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地鸡毛”
民营银行是继往开来还是重蹈覆辙?
银行业为何在扶持中小企业上"一地鸡毛"?除了利益趋向以外,还有什么?中小微企业自身的基因问题才是根源。
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信用不高,很难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另外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抗风险能力普遍弱。而民营银行的发起设立者也是从中小企业里走出来的"土豪",虽然在风险管理方面不如现有商业银行,但是这批民营企业比银行更“懂”中小企业。
当前民营银行的申请主体主要分三大阵营:第一类是资金实力雄厚以及网点覆盖面广的地方龙头民企,第二类是拥有较为丰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准)金融机构,第三类是服务于园区融资平台建设的园区管委会。
第一类民营企业对其客户群的情况更为了解,拥有丰富的后台数据,并已经形成庞大的客户规模,尤其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目前苏宁云商最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拿下民营银行牌照的企业;第二类则是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的削弱版,但通过研发小微贷技术,这类机构很有可能弥补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板,最早进入状态,主要包括类似小额贷款、担保、典当等的(准)金融机构;第三类民营银行设立的初衷则是服务于园区的各类企业,由于园区类的产业联系较为紧密,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将会得到最好的应用,易于控制信贷风险,也有一定的客户基础。
然而企业若是打着服务中小企业旗号,却方便于股东自身融资,或是与传统银行在大企业客户领域一较长短,那将会给原本脆弱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以更沉重的打击,引发集体金融风险。
民营银行今后的发展仍是以"中小企业输血,严防金融风险"为方向,前瞻认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利率市场化也没有真正完成,第一批民营银行试点企业大致控制在三家以内,民营银行大规模组建还需要给监管制度完善以更多的时间。民营银行的"土豪"基因或许能够使其走上"特色银行"经营的道路。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