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进化论”
作者|子默 来源|新眸(ID:xinmouls)
传统车企的突围,除了全电气化,可能就只剩下座舱智能化方向还有一定的空间。
动力方面,从燃油/燃气到插电混合动力、油电混合动力,再到全电气化动力,无论是从碳排放环保还是技术进化角度,从化石燃料到绿色能源动力,都是汽车发展的划时代巨变。
座舱方面,从简陋的金属按键,实现简单控制的座舱,到提供简单功能的电子座舱,再到实现多媒体人车交互的智能座舱,汽车座舱完成了从功能性到电子化再到智能化的巨大飞跃。
更进一步的无介质成像全息智能座舱,则可以看作是汽车座舱进化的重要阶段。
从动力到座舱,汽车的每一步进化,几乎代表着汽车在不同时代下差异化卖点的竞争力。基于此,本篇文章新眸将从汽车设计语言进化、生产制造进化、驾驶座舱方面,寻找吉利的“竞争力”。
01
生于概念
2018年4月底,吉利在北京展出了一台全新的SUV概念车“Concept Icon”,这是吉利继2017上海车展推出MPV概念车之后,推出的第二款概念车型。从官方的描述来看,这款车的整体设计在吉利体系内,显现得更年轻前卫、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
想要提前了解一个汽车品牌未来车型的发布逻辑,最简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看它发布的概念车。这款完全不同于博越SUV设计的车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吉利未来SUV的方向:追求年轻化、前卫的科技化设计。
但这种颇为夸张的设计走向,对于落地来说,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市场。
图片来源:Concept Icon展台现场
当下,SUV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选项,2020年全年,SUV的销量同比增长0.86%,是乘用车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细分车型。市场占有率也由2010 年的约10%提升至约48%(狭义乘用车市场),并且,在2020年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轿车。
从增长趋势看,SUV的市场占有率仍在扩大,就今年3月份的整体销量而言,在广义的乘用车的最新销量中,SUV同比增长超过了60%。
面对这样一个已经成为主流,与轿车基本并行的细分市场,所有汽车品牌都不会选择视而不见。国产自主品牌在SUV领域正在不断发力,加上合资品牌也在这个市场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对于购买SUV的选项也越来越多,可选车型的增加,也刺激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与信心。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经新眸整理
在合资品牌中,大众途观、本田CR-V、日产奇骏、丰田RAV 4、本田XR-V/缤智、日产逍客等德系、日系车型成为主力。国产自主品牌方面,哈弗H6、吉利博越、传祺GS4、长安CS75、宝骏510等车型的销量和受欢迎程度,也已占据一席之地。
虽说国产自主品牌近年来获得极大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热销的车型,但从整体上来看,和合资品牌相比,仍处于品牌蓄力成长阶段,在品牌属性、产品力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国产自主品牌也已冒出了很多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的车型。从市场占有来看,通过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国产自主品牌在SUV领域,已经逐渐追赶上合资品牌,并在15万以内的中低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甚至有的在通过新车型,尝试上探高端市场,也就是说,国产自主品牌SUV的市场表现,已经跟上合资品牌的步伐了。在一些前瞻性、战略意图的概念车上,国产品牌表现的甚至比合资品牌还要好。
从实际情况来看,虽说概念车与最终量产车型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可以从概念车本身的设计与理念上,看到品牌对于未来量产车型的典型形态。毕竟,一款新车的出现,大多还是基于概念车来延伸的。
2019年9月11日,吉利内部代号“SX12”的紧凑型SUV亮相,正式被命名为“Icon”。
02
产于架构
Icon作为吉利旗下一款紧凑型SUV,2018年展出概念车、2019年9月发布、2020年2月上市,整个开发与上市节奏,得益于吉利的BMA平台架构。
2018年,吉利与Volvo合资打造定位为A级—B+级车市场的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架构的研发经验,正式推出了完全自主研发的BMA(B-segment Modular Architecture,紧凑型基础模块化)架构。
BMA模块化架构具有高度灵活的可扩展性,可适用于A0—A+级汽车,可生产涵盖SUV、轿车、CROSS车型、以及 Wagon和MPV 等多种车型;BMA的轴距拓展范围2550—2700mm,轮距拓展范围1500—1600mm,车长、车宽方面,也可根据车型设计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佳设计展现;动力方面,支持燃油、插电混合及油电混合三种动力。
从公开信息与实际经验来看,模块化造车产能和效率、缩短研发生产周期方面,相较于传统平台的研发模式,有很大优势:
一、BMA 平台上可实现70%的零部件通用率,这可以大幅度减少在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验证成本;
二、模块化设计在批量的规模化生产后,有利于供应商提升零部件的性能和品质,从而更好地进行供应商管理;
三、新车研发时间可以缩短至18-24个月,相比吉利传统汽车平台的研发速度提升了将近一倍的时间,这样的时间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迅速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细分车型;
四、模块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研发风险,而且研发成本也比传统平台有一定降低。
可以说,BMA架构是CMA架构国产化的移植继承。在吉利模块化战略中,这两个架构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完全覆盖了A0—B+级汽车市场的车型,可以肯定的是,吉利后续推出的绝大部分A级以下的车型,都将陆续切换至BMA 平台。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经新眸整理
吉利在同架构、跨平台的开发中,也逐步走上正轨。在实际操作中,吉利借助BMA架构,最先推出缤越来主打传统SUV市场,推出领克06主打城市SUV,Icon则成为年轻前卫、科技时尚的代表。
在后期的量产上,Icon高度还原了Concept Icon概念车,它是吉利旗下首款SUV概念车的量产车型,继承了概念车90%的设计。作为主打年轻消费群体的SUV,Icon在设计方面还是下足了功夫。
Icon从研发之初就定位为“不一样SUV,绝对Icon”。
在国内汽车市场,10万元级别的SUV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新车型的投放如果没有不一样的特色、不一样的配置、不一样的用户体验等等,或许很快就会被其它竞品所淹没。
基于此,Icon从视觉设计、科技体验、潮人用户等角度,重新定义了“不一样”。
上市之后,Icon也同时继承了吉利“性价比”的衣钵,在与国产自主品牌的其他车型的配置对比中不难看出,在价格相似或相近的区间内,Icon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反馈到市场表现上,自2020年2月上市后,录得销量约为3.22万辆,这对于一部新上市的新品牌系列车型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销量。
落到吉利SUV产品战略层面,在星越L上市之前,“缤越+Icon+领克06”的产品组合,是吉利在SUV市场的主要车型。价格层面,缤越+Icon+领克06分别在8-12 万、11-13 万以及12-14 万细分市场虽然有一定叠加竞争,但是三者组合后,几乎实现了吉利在SUV市场的中低端价位全覆盖,这也体现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同样基于BMA架构,分别定位为空间实用性+科技设计性+视觉品牌力,对应不同年龄段消费群体,扩大了吉利在中低端市场的优势地位。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经新眸整理
在对Icon和其同价位竞品车型进行参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Icon在辅助驾驶、科技配置上领先于合资品牌以及其它国产自主品牌车型,在座舱智能化的趋势下,Icon似乎是吉利对于座舱设计的一种探索。
03
显于座舱
智能座舱中辅助驾驶、科技配置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于中控台。
Icon的中控台直观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整个功能区域布局也比较符合消费者常规的操作习惯。在比较新颖大胆的设计上,仪表盘采用了“投射”的显示方式。
另外,10.25寸的大尺寸显示屏对于智能座舱来说,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毕竟,显示屏无论是在影音娱乐还是智能导航方面,暂时都是手机还没办法完全取代的。
至于常规配置上,全景天窗、无钥匙进入、驻车雷达、一键启动、全景影像、胎压监测等基本上也一应俱全,更为重要的是,在同价位车型中,技术的下放,让更多的年轻人真正的能够在这个价位上,就可以得到享受和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算是“性价比”上的另一种福利。
比如自动泊车,Icon通过4路高清摄像头+12颗超声波雷达融合,自动感应并识别停车位,并实现自动泊入;L2级别的智能领航,通过12颗超声波雷达+1颗广角毫米波雷达+4高清摄像头及1颗单目摄像头,实现0-150km/h智能驾驶,5- 150km/h实现行人、车辆自动刹车预碰撞功能,并且支持2种泊车辅助;540度透明底盘-全景倒车影像,监测的盲点更加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增强行车安全性;360度四向行车记录仪,实现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影像显示,同时对车速、转向、灯光、主驾安全带等11项驾驶信息进行实时记录。
不过对于Icon来说,真正的进化,则是来自2021年款的“AID-全息空中智能显示系统(Aerial Holo Intelligent Display)”,AID带来的全彩裸眼3D、无介质空中成像、任意物体全方位立体影像让Icon的座舱,进一步向“全息智能”进化。
在新眸与吉利方面的沟通中,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全息智能”的信息。
全息技术作为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诞生之初就被广泛认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与传统显示方式相比,全息技术摆脱了影像需要凭借物理介质的局限性。
图片来源:吉利官方宣传片,经新眸整理
吉利通过三年的研发,运用光场重构在空中,甚至真空中进行全息成像,从而达到将影像无损地呈现在空间中,中间无需借助其他显像介质。
针对于此,吉利方面告诉新眸,AID是真正的无介质成像技术,整个研发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
一、无需任何介质,将影像无损的呈现在空中;
二、空中3D立体成像,色彩还原度高,成像达到商业标准,PPI大于352。亮度大于10000nit,满足户外全天候的使用,能保障色彩饱和度的空中成像显示;集成度2L-3.8L,体积小,易于部署。
三、运用于各种场景,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调整影像大小,成像距离可调节,成像效果不受周围环境光影响。
AID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现阶段人车交互的方式。
按照汽车座舱的发展来看,第一代驾驶室就是简单的机械按键,用来实现功能操作,从而达到汽车控制的要求。1924年车载收音机的出现,使得汽车座舱开始出现车载电子,之后,卡带、CD、VCD、U盘等介质通过接入车机,实现一定的音讯功能,成为仅有的驾驶娱乐项目。
车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第三代人车交互智能座舱,一芯多屏、5G、IVI的应用,使得人车交互进入新的台阶,而全息成像技术,使得座舱智能化从虚拟到实像,得到颠覆性的改变,成为汽车人性化交互的新起点。
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液晶仪表、中控屏还是HUD、AR-HUD技术,都无法摆脱物理成像介质的存在,这对于信息呈现的尺寸、位置等也相对固定,进而需要对整车内饰进行设计及布局。不同于奔驰S级的AR-HUD把影像投射在前风挡外面、蔚来NIO通过有介质的载体把影像投放在水晶玻璃中显示,AID突破了介质成像的局限。
这一技术,将最先搭载在2021款的Icon上。可以想象,Icon的科技属性,会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提升。
04
成于进化
在稍晚一点举行的极氪独立运营的发布会上,极氪新CEO安聪慧表示:进入智能出行时代,进化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相较于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吉利似乎在走不通的路线,一条是以极氪为代表的全电气化的智能汽车,另一条可能就是以Icon为代表的全息智能。在我们的了解中,今年正在举行的上海车展现场,吉利的AID将会进行实车技术展示,量产将会在今年下半年的吉利Icon车上,后续会陆续搭载在其它车型目前在规划中,具体细节等后续公布。
吉利品牌研究院院长李传海对媒体表示,近年来,吉利一直致力于智能座舱的打造和技术创新,吉利通过对外投资开发,已成为是车载全息显示技术的领航者。全息成像技术作为一种真正的“无界”显示技术,这将是一次显示技术与车内交互生态的革命,吉利汽车将成为全球首家搭载无介质成像的车企。
在座舱智能化的今天,汽车产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出行生态”,无论是越来越成熟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甚至自动驾驶技术,还是万物互联互通的车联网智能系统,汽车座舱的人机交互体验在不断的革新中已经朝前不断的进化,社交、办公、娱乐、智能出行等方面,都在被技术不断的进行重新定义,单纯通过屏幕和触控操作已经无法满足未来人机交互体验需求。
全息成像在汽车座舱的应用,会是下一轮风暴么?也许Icon会给出答案。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作者:子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