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陡然降息的天机与玄机
(0)、没有的结论
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逻辑,人们可以来分析中国央行此次“非对称降息”的逻辑及隐含意义。本次降息有三个考量: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很大程度上,这是一次国际大环境的政治性降息。是全球经贸所给的外界压力、经济维稳及渡过经济转型第一年年关的政治诉求的结果。在全球WTO前路不明朗,TPP、TTIP紧追不放、迟早要上路,TiSA又囊括全部高收入国家……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顶多也就五年前后、到2020年上下,中国必须建树与全球经济——主要经济体接轨、货币不阻抗的国际大环境。
本次中国“降基”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存款利率实际上没有变化,贷款基准利率超常规的下调了40个百分点。显然是要保证储户利益,试图让渡银行收益,反哺实体。目前,业界已经对逐步下行形成共识,但压缩银行利差,补贴实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银行放贷积极性的抑制。虽然试图挽救存款搬家,但是银行未必会将资金投向实体。中国需要重新打量“实体经济”这四个字,就目前来讲,资金成本真正有致命性影响的,只有地产、地方平台及小微企业、产业严重过剩,而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企业之困境,货币成本之高拖累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及公民生活、生存成本的居高不下。
但央行的货币调控工具,似乎并未匹配微观金融形态的变化,目前的货币工具,仍然假设企业作为个体平等的参与到融资市场之中。如此操作的结果,仍然是货币资源被大面积的配置到了过剩产能和地方平台之中。而过剩产能和地方平台相挂钩,造成了对实体企业的真正威胁。实体企业真正的难题在于,亟需打破地方垄断,通过横向的跨区域的产业并购与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显然,本次降息缓解了地方产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对真正的实体企业来说,整合的门槛被人为抬高了,中国国家的改革难度和“壮士断腕”越来越严峻紧迫,国际新规则TTP、TTIP、TiSA迟早要上路,WTO对全球40个左右的发达国家早已没有任何动力,在近3-5年,对中国已经没有任何国际贸易规则可使用。
央行试图杜绝此预期的原因,端口在于外部货币环境的不稳定。央行实际上在利用美元短期回调的时间差——否则,如果美元升值,而人民币利率下降,在经济恶化的背景下,不仅热钱外流,居民也会加大对美元资产的重新配置。那么,美元短期调整是如何形成的呢?基于库存周期的时间差,四季度是非美经济体与美国经济短期再平衡的阶段,美元调整是必然的。这其中难免还掺杂了国际间利益交易,比如说,习奥中南海夜游之后。中美间显著地改善了双边投资关系,并试图再度达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性。是先于美元加息前,做好人民币防范,降低中国国家整体的运行成本。
人们都已经看到,今日日本财务大臣对日元的贬值发出了厉声。这其中可能亦包含了中方通过美方施加的压力。人们不宜将政治交易过分高估,亦不可过分低估。由于中国GDP、CPI、PPI的持续下滑,中国实际利率水平的持续攀升,通缩的浮现,中国的确很有必要降息利率。但是,当局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已经在2011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误判,此次,亦不能确定美国基本面复苏的强劲程度,由此不能不能确定,先手施以美联储加息的全球化节奏?
囿此,中国央行的本次“降基”,采用了短期“一步到位”的办法,让国际大市场难以取舍:这也是一次刺激、还是一次火中取栗?至少在名义上,本次非对称降息,暂时不能确定为战略性的降息,不能视为中国人民币降息通道、通往世界的战略性打开。13已中国人都不是决策者,只能让全球来试目以待吧……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