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我们面对的风险
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的改革蓝图固然令人振奋,但是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却不容乐观。从大的方面来看,2014年我们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
从实体经济来看,2014年我们面对的最大风险有两个:
1. 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和房地产税的推出,可能导致住宅市场的需求发生逆转。
2012年,我国城市的住宅人均面积为32.91平方米,超过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这些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按照亚洲的人口密度和居住特征,以及普遍生活水准来推算,中国的城市住宅供给已经超过居住的需求,大量居民购置住宅是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如果住房信息联网的前提下推出存量房产征税政策,投资需求将会因为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而萎缩,城市住宅的供求关系可能发生逆转。从长期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和农村转移人口的下降将加剧这种供求失衡,房地产将面临一轮漫长的萧条周期。因此,房价拐点一旦出现,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市场)必然面临收缩,从而引起建材、汽车、家具、家电等相关行业的需求下降。
2.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导致的基建投资下降,也将影响钢铁、水泥等相关建筑建材行业的市场需求,加剧这些产能过剩产业的不景气。
从2013年8月份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月下降。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地方政府考核指标的调整,政府投资的动力在下降,另一反面,随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大,地方政府扩大基建投资的财政能力也受到一定制约。从以上两方面来看,2014年政府投资的力度将有可能进一步缩减。从PMI数据来看,最近3个月新订单连续下降,市场需求减弱,原材料库存最近两个月也有所下降,企业预期明显变差。供求和预期数据也在昭示明年制造业的市场复苏形势不容乐观。
从金融市场来看,2014同样充满不确定性:
1. 金融机构去杠杆的过程中,利率中枢上移,流动性风险有所加大。
过去5年,中国的信贷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2%,虽然,中国的企业总杠杆率并不算高,但是高杠杆企业中有一多半属于地方债务平台,现金流很弱,偿债率较低,债务风险令人担忧。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2013年6月底,地方性政府债务中有超过10万亿的债务来自于银行贷款,占其全部债务(包括担保等或然负债)的56%。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报告,最近50年来,亚洲70%的信贷过度繁荣之后,都导致了金融危机,国际组织衡量“信贷过度繁荣”的依据是名义信贷规模增长率超过20%,从2009年初,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额只有6.98万亿,2013年1-11月社会融资总额的规模就已经超过16万亿,五年时间增长了将近150%,每年的复合增长率接近20%,是全球信贷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既然杠杆在很多情况下是危机之源,为了控制金融机构过度提高杠杆率,降低流动性风险,银监会于2013年3月出台了8号文,将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非标产品规模限制在总资产的4%之内,2014年1月,一行三会联合出台107号文,进一步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这些措施会在不同程度收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推高利率中枢,使得一些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