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内部竞争白热化 外部潜在威胁犹存
一、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骨干企业面临双重压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2013-2017年中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资料显示,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企业数量不多,且普遍规模较小,行业中专业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约1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也只有60多家。
近年来,以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外、先进或新颖的声学技术、声学材料和控制设备乃至合资企业已经陆续进入我国的环保市场。仅2006年在北京成立的日资背景的声学专业公司就有艾亚声学公司和日本消声研究所等。外资企业的进入在给国内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带来新技术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
目前,行业企业在噪声污染治理装备与工程设计水平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求,而行业市场增量主要集中在交通与电力的噪声控制上,这使得行业市场竞争升级到空前白热化的状态。加上近年来部分项目招投标采用最低价中标策略,诱发同业间恶性低价竞争。在目前较为严峻的价格竞争和技术比拼的市场格局下,行业中的骨干企业普遍面临流动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双重压力。
二、行业技术突飞猛进,部分产品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近年来,国内噪声控制行业在技术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形成一批系列化和标准化的通用噪声控制设备,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其中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如消声器、吸声材料和结构、隔声构件、隔振器、阻尼减振材料、噪声与振动测量仪器等,有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前瞻网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报告分析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发达国家低廉,因此,我国的噪声控制产品(或工程)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我国噪声控制产业的优势所在。
三、行业潜在进入者与替代品威胁不可小觑
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整体技术含量不高,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门槛不高,新企业进入较为容易。因此,在目前行业市场容量并未出现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大量新企业的进入必将会挤占行业中已存在企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近几年德国、日本、香港等外资企业的纷纷入驻,给本土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企业研发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下游对降噪、减振产品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行业不断涌现出一些材料和新设备,为噪声控制工程拓宽了可供选择的空间。而在行业可供选择空间增大的基础上,性能更佳的新材料、新设备与老材料、老设备的之间的替代也日益明显。例如,在环境噪声检测仪器领域,老产品的市场逐步饱和,市场则逐渐被新产品所取代。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