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生物材料7大研发进展年终盘点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生物材料行业报告,2013年全球生物材料重要的技术研究进展主要有7个:
进展一:日本利用藻类生产塑料,耐热易加工性能毫不逊色
2013年1月9日,日本研究人员宣布,他们以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裸藻”为主要原料,成功生产出塑料。
研究人员认为,与利用石油制造塑料相比,这种新技术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
裸藻是一类兼具动物和植物特点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在原生动物学中称为眼虫。它们容易培养,而且光合作用效率比陆地植物更高。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宫崎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裸藻能在细胞内大量生产高分子糖。提取这种糖之后,再与油脂反应,就可以合成塑料。
合成的塑料成分有70%来自植物,不仅与来自石油的塑料一样容易加工,耐热性也毫不逊色。
进展二:帝人改良植物性生物聚碳酸酯树脂技术,提高耐热性及耐冲击性
2013年4月,帝人公司日前改良了植物源生物聚碳酸酯树脂产品“PLANEXT”的技术。通过改变分子设计,使得耐热性及耐冲击性比以往的PLANEXT有了提高,解决了与用石油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相比所存在的问题。改良型产品名为“PLANEXTD-7000”。
PLANEXT是环保型树脂,植物成分高达70%,所用的原料是用从玉米粒等中提取的淀粉制成的一种化合物异山梨醇(Isosorbide)。其成形性及抗化学药品性均十分出色,作为一种具有表面硬度及刚性的生物塑料,被应用于以汽车及电子产品为代表的广泛用途。
帝人公司日前改良了植物源生物聚碳酸酯树脂产品“PLANEXT”的技术。通过改变分子设计,使得耐热性及耐冲击性比以往的PLANEXT有了提高,解决了与用石油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相比所存在的问题。改良型产品名为“PLANEXTD-7000”。
进展三:研究者研制出可杀死癌细胞的新型生物纳米材料
2013年7月初,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王祎龙博士、时东陆教授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密西根大学的同行紧密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表面双功能化的非对称纳米复合微球。这种新颖的结构为表面选择性偶合生物分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法,为多功能纳米材料载体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这种新型纳米结构的优势在于,更方便、高效地将多种功能整合于同一个纳米载体中,使之能同时实现靶向、示踪、磁热疗、载药和可控释药。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