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经济学人 » 行业问答
  • 邀请演讲
    黄斌城 黄斌城 的回答 2019-03-09 12:44

    能源物联网的定义:

    是采用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区块链等技术,把能源生产、存储、配送、消费等能源基础设施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连接起来,并运行特定的程序,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处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的目标。能源物联网的目标:物理互联、信息互通、语义互操作;能源物联网的特征:实时、智能、安全、可靠、可信、可控。

    发展现状: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得到了新能源行业的普遍关注。《意见》提出,为促进能源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近中期将分为两个阶段推进:前期为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的示范运营;后期为2019~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能源互联网近中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确定之后,各个层面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源革命与通信革命类似,需要借助物联架构,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能源变革,重塑人类和能源的关系。作为“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的物理载体,能源物联网是继能源互联网之后更聚焦点的技术路径和未来能源实现模式,也是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

    伴随着国家能源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和微电网等能源物联网相关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物联网技术赋予了电力设备互联互通的能力。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能源转型的深入,物联网在电网建设、安全管控和数据采集等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具体应用上,稳定性、可控性等相关问题还需要大量研究和验证。

    能源物联网本身是技术手段,能否在能源行业得到应用,取决于其商业价值实现,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根据能源产业发展规律,能源物联网一般将经历三个阶段,体现三种价值。第一阶段:与能源基础设施互联,实现价值包括:局部实现数字化、实时化、智能化,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出现;第二阶段:与能量管理系统互通,实现价值包括:大范围协同管控,优化调度,提升效率,成本降低,以及新商业模式出现;第三阶段:智能终端、能量管理系统、云平台的互操作,实现价值包括:全系统商业行为的数据分析和创造价值。

    前景分析:

    能源物联网将与区块链在三个维度实现深度融合:(1)功能维度:计量认证、市场交易、组织协同、能源金融;(2)对象维度:涵盖“发、储、配、用”等多个能源生产、存储、传输、消费环节;(3)属性维度: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能源信息物理系统(ECPS)是在对能源基础设施及环境感知的基础上,采用能源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控制技术,实现计算、通信、控制、交互、预测、分析、决策与全局优化协同的智能系统。

    能源物联网前景虽然十分光明,但是单丝能源物联网面临的挑战:(1)如何采用AI进行高效数据分析?如何利用数据训练模型?主要取决于如何利用没有标识的数据进行学习,包括:半监督学习、迁移学习和弱监督学习。(2)如何实现语义互操作?(3)需要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 邀请演讲
    蔡志濠 蔡志濠 的回答 2019-03-09 13:44
    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2月国家能源局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互联网 "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紧接着又在2017年6月公布了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共55个。文件指出"首批示范项目原则上应于2017年8月底前开工,并于2018年底前建成"。截至目前,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介绍,截至2018年8月,首批能源互联网项目中,已经完工交付的示范项目有2个,正在施工的项目有36个,处于设计阶段的有12个,剩余的5个项目已经明确停止。处于设计阶段和停止阶段的17个示范项目,我们已向国家能源局建议实行除名。正在施工的示范项目很多都在加班加点进行,加上已完成项目,据非官方统计,预计年底具备验收条件的有10余个。其他项目可能在年底前无法完全完成,我们建议国家能源局能给出适当的验收标准和条件来推动这些中间状态下的示范项目顺利完成。 

    此外,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已逐步形成。目前已经立项了12个国标,其中2项国标已经公示了,其他的均在征求意见和编制初稿的过程中。其中《能源互联网 总则》《能源互联网 术语》均已公示,《能源互联网 能量路由器》已出台了征求意见稿,其他诸如主动配电网、微能源网、分布式能源、储能、车网协同、能源交易、信息交换标准都已形成初稿。能源互联网国家标准的建立无疑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想要介入和投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积极性。

    政企协力助推能源互联网商业化破冰

    为了推动能源互联网理念尽快落地,政企共同发力促进能源互联网商业化推广。

    从政策层面,依托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助力能源互联网关键领域突破。国家"十三五"期间启动了19项相关的科技重点项目,国家工信部产业发展中心"智能电网与装备"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建明,详细阐述了8个与能源互联网相关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的开展情况、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关键技术以及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果和产业化前景。值得一提的是,《城区用户与电网供需友好互动系统》《工业园区多元用户互动的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交直流混合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工程示范研究》《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交直流混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面向新型城镇的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等项目,分别从城区、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城镇等角度针对各个难点一一击破,对能源互联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企业层面,通过企业实践助力能源互联网项目商业化破冰。除了国网、南网、协鑫、天合光能等电力企业外,中石化、新奥、华为、格力、中车等都在进行积极探索,试图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分一杯羹。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他们利用能源互联网发展契机,开发了云平台系统,并从中获益。天合能源物联网云平台总经理方斌详细介绍,天合紫竹科技园研发中心项目运用"运维云 光伏云"平台监控数据分析,通过向电网公司进行报装方式改变,实现每年节省电费13.44万元,通过增加工商业屋顶光伏减少需量申报额,实现每年节省电费20.16万元。通过"运维云 光伏云 储能云"配置100kW,300kWh调峰电池,双充双放,节省容量电费。

    未来能源互联网发展亟待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然而,传统电力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要求,需要新的电力系统与之相匹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周孝信指出,传统电力系统制约了能源互联网这一新业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电力系统不支持用户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无法实现用户与电网之间能源和信息的双向流动;二是传统电力系统不适应多种形式能源的协同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力受限;三是传统电力系统的市场支持功能,不能适应分散化布局用户能源电力的市场化运作,为能源电力用户服务的能力受限。

    研发新一代电力系统以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周孝信指出,在智能的基础上与信息技术融合形成的能源互联网,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统的调度控制、运行优化和市场化运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功能,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为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需要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高效低成本长寿命储能技术、高可靠性低损耗电力电子和新型输电技术、新一代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安全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储运和应用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

免费报告

  • 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经济学人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 经济学人App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