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经济学人 » 行业问答
  • 邀请演讲
    黄天悦 黄天悦 的回答 2018-12-08 16:36

    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发生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同时,农村居民收入虽然仍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总体比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从增速来看,好像城乡贫富差距较大的状况正在得到改观;但从差距来看的话,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差8172元,而到2017年,这个数据上升为22964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大。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增长7.4%。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2元。

    图表1:2006-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单位:元,%)

    基尼系数是世界公认衡量个人贫富差距是合适度的基准。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说明收入差距比较合理,数值达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数值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过人,0.6则被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1970年,我国农村基尼系数人致在0.21-0.24之间,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在0.16-0.18之间,说明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显现出平均主义的状况,而1998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55,2001年为0.4577,2005年为0.4680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认为,我国2003年基尼系数为0.438,而据世界银行测算,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67。2016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到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超过0.4,我国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很多的原因造成的,这里不一一分析,下面就收入分配秩序进行深入分析。

    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曾出现过不断扩大的趋势。近些年,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果: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近几年由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全国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受到了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势头得到抑制,基尼系数有所回落。但应看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当前我国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缓解社会矛盾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国际研究文献表明,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差距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发现,20世纪70—8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高收入国家,一部分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而两类国家的最大差别是他们当时的收入差距不同,后一类国家收入差距远大于前一类国家。他收集的数据显示,前一类国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的平均值为0.33,而后一类国家为0.47。可以说,一些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大的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因此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有重大意义。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方面难题亟待解决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问题。

    1、如何持续地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并使其收入增长超过高收入人群?

    在过去几年,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全国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来自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中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超过了非贫困地区。然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短期性。三种短期因素分别是:一是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使得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有了更快的收入增长;二是政府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造成了对非熟练劳动力(主要为农民工)需求的增加,推动他们工资的较快上升;三是过去几年政府财政收入保持了超高速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使得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性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现在看来,上述三种短期因素很难成为长期因素。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区间下移,经济结构发生更大改变,能源消耗和环境约束硬化,这对于收入分配会产生什么影响是不得而知的。从一些相关文献来看,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不利于就业增加,不利于低收入人群收入增加,而经济结构不断资本密集化和技术密集化也是不利于非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增长,而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非技术工人的就业。因此,对经济增速放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要有充分的估计。

    2、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社会的发展实践表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有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但是“扩中”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而政府的短期调控政策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所占的比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是低技能劳动力为主的就业结构向高技能劳动力为主的就业结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来说,这种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二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要超过50%,而且高等教育的质量有大幅提升。要实现上述两个转变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高等教育制度。

    3,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调节高收入?

    高收入有不同的来源渠道,也产生于不同的制度环境。对高收入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分为合理性的高收入和不合理性的高收入,并且对二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前者应采认理的税收手段加以调节,而后者则需从制度上加以消除。即使是合理性高收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税收调节手段。比如,因为税收制度没有起到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因此需要改革个人所得税。虽然高收入人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绝对额要高于低收入人群,但高收入人群负担的个人所得税率绝对额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高收入人群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避税。除了个人所得税外,更为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手段是实施财产税,但短期内财产税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另外,税收制度之所以不能对收入差距起到更有效的调节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税收结构中直接税的比重过低,而间接税比重过高。一般意义上来说,直接税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间接税会扩大收入差距。

    4,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中,如何消除特殊利益人群和部门的阻挠?

    伴随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断恶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特殊利益集团反对改变分配格局的力量会更加强大。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离不开生产要素市朝的变革。然而,在我国市朝改革进程中,一些特殊利益部门不愿意舍弃自身利益,利用部门影响力来拖延改革进程,抵制不利于自身部门利益的改革。需要警醒的是,特殊利益部门和人群的强势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僵化会相互强化,使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难度变得愈来愈大。

    对策

    一样的,对策我们也就收入分配秩序提出相关观点。

    1、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着力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消除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要在“调高、扩中、提低”方面继续发力,增强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2、把消除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改革的中心内容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从全局出发,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体系,以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从根本上消除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已开始进入新常态,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不要设置过高的目标,不要期望在短期内使得收入差距有大幅度缩小,而要把消除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作为我国改革的中心内容。

    图表2: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策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

免费报告

  • 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经济学人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 经济学人App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