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请演讲城乡规划行业发展前景不错的有两个方向,一个是BIM,一个是城市规划,下文仅对城市规划和BIM行业进行分析,其余非行业问题还请另行咨询。
1、城市规划行业分析
政策法规频频出台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仍存误区问题待解决
城市规划关系到民生的方方面面,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从政策、资本上予以支撑。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汇总,2018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频频出台规划政策,重要政策如下表所示。
但由于政府城市管制、开发商利益冲突等因素,我国城市规划仍存在着诸如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公用建筑设施标准过度奢华、运营成本增加的问题。
环境、科技等因素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带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标
前瞻认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环境与科技。
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既包括与自然环境良好结合的人工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如文化、治安、教育及一切精神文明的内容等。城市的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标签,也是一个城市的活名片。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环境的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人文资源遭到了毁损。城市环境的好与坏,以后将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条件的重要指标。
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应用,无疑会对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如今,城市中大部分的公用设施都是依托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完成的。这些高科技的市政设施,给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服务环境。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规划的重点方向,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清洁能源的使用。国家随着重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隨着能源的不断燃烧,全球化气候变化加剧,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效应的同时,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环境问题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水源热泵,生物质能等先进的技术应用,可以大大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向人们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也将成为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城市的高速发展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废弃资源。这些排泄物,废弃物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面临着恶化的一个态势。
城市的运行具备"感知"超能力。一些新型的技术元素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未来。以世博会为例,上海世界博览会在运行管理上使用了RFID射频识别设备,TD-LTN无线通信网,智能交通,安全监控等系统,使广大参观者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未来可超能力的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带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标。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步缩短,城市与城市之间将联接起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
现代城市规划的管理,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手段。虽然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的都有自己的规划管理机制和体系。规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是规范城市的全部建设活动和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管理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成熟的规划管理机制往往形成完整的体系,依靠体系的整体运作才能使管理凑效。有的国家,在缺少或没有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也能通过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开发和建筑管理的条例,包括地块区规划等手段来进行管理。一切文明国家都要规范城市开发建设的秩序,达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城市和有利于民众的目的。
2、BIM行业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座虚拟的建筑,一个建筑信息模型就是提供了一个单一的、完整一致的、逻辑的建筑信息库。BIM贯穿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使设计数据、建造信息,维护信息等大量信息保存在BIM中,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得以重复、便捷地使用。
BIM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继CAD之后建筑领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具体来说,BIM技术可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改建及拆除等各方面,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内各参与方在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首先,各地区政府积极推行以及企业BIM应用意识的提高,BIM在全国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根据住建部相关文件规定: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根据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工业增加值及建筑业信息化率,结合BIM项目比率,预测到2023年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可达22.81亿元,因此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与此同时,随着BIM逐步受到市场的认可,行业内企业也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图表5:2018-2023年中国建筑信息模型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