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请演讲专业就业的具体岗位:
1、主要岗位:面向政府部门、三馆一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基层文化站)从事文化事务管理和活动策划等工作。
2、拓展岗位:面向文化企业单位、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品经营等文化领域从事文化管理、活动策划等工作。
专业学习内容:
1、专业基础理论课:公共文化服务概论、文化产业概论、公共文化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法、美学、实用文案写作等。
2、艺术鉴赏与体验:了解各大艺术门类,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包括音乐、舞蹈、书画、曲杂、戏剧、影视等。
3、服务技能与礼仪:服务礼仪与沟通、服务语言艺术、商务谈判等。
4、管理与策划能力:管理学原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文化市场营销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等。
专业就业前景:
对于每一个城市而言,博物馆既是地域名片,同时也是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近两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促进文保单位进行文创开发、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优质IP资源觊觎已久的互联网巨头们,在完成游戏、动漫、影视等行业的IP布局后,终于把触角伸到文博行业。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并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这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将文创产品发展推入了"快车道"。
2016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法规密集出台,鼓励文博创意产业发展。2016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倡导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在经营管理上,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研发、经营等活动"。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随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先后确定或备案了154家试点单位,鼓励试点单位探索通过博物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
2016年也因此被认为是博物馆IP运营元年,也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正式成为博物馆的"标配",博物馆运营全面进入文创时代。
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了2020年发展目标: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其中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
2017年3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开始实施,要求培养相应的专业人员,并通过增加编制、提高财政补贴等方式壮大人员队伍。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