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获邓小平钦点挂帅 为改革开放开路
2014-06-19 10:26:45 责任编辑:林一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金融涅
在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关口,中信金融板块依旧贡献了80%的资产以及80%的利润
赶在中国金融业大变革的前夕,中信公司于2002年改制为中信集团公司,为日后中信集团金融板块的腾飞做好了准备。虽然中信集团几乎拿到了全部的金融牌照,但是,真正能为集团贡献价值的部分在当时仅限于银行和证券。
中信银行的总资产占整个集团总资产的80%以上,2002年,中信银行成为王军最大的心病,270亿元不良资产,每天都在困扰着他,要求对中信银行收编改造呼声巨大。
多年之后,王军说,当时如果中信银行垮了,那就不会再有整个中信了。
但王军看到了以市场手段改造中信银行的机会,因此,不管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或者在银监会召开的会议上,王军都据理力争,为中信集团要来了两项政策,一是允许中信集团发行金融债,二是给中信实业银行四年时间进行业务重组。
有了这两项政策,中信集团“自谋出路”游刃有余。中信集团通过发债为中信银行增资171亿元,加上中信银行利润留存,到2005年末,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18%,从而达到了监管要求。
2007年中信银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中信集团已经基本收回了对中信银行的全部投资,并保持了中信银行近70%的股权。
与银行相比,中信证券更成为凸显中信开拓精神的金融支柱。
早在中信银行上市之前,中信证券就在2003年成为A股第一家上市证券公司,不但解决了资本金过低的问题,而且在整个行业出现危机的时候,抓住时机陆续收购万通、金通证券,重组华夏证券,迅速奠定了在中国证券行业的龙头地位。
中信人基因里的国际视野再次发挥了作用,2013年,中信证券完成里昂证券全部股权的收购,成为首家在全球主要市场范围内拥有广泛网络的中国证券公司,这为中信证券国际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04年起,王军实施了再造信托的工程。短短三年,中信信托跃升至行业龙头。
如今,在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关口,中信金融板块依旧贡献了80%的资产以及80%的利润。中信集团金融产业的涅为其日后发展提供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平台。
重新出发
几经论证,中信最终确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金融实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同时中信集团亦承担探索国企改革新方向、推进整体改制上市的任务
中信创业发展35年,曾在市场汪洋中摸索近20年。用常振明的话说,中信集团在2006年之后才开始有了比较稳定和可持续的盈利,发展势头不错。
特别是发端于2006年的次贷危机,逐渐转变为一场全球的金融风暴时,面对可能到来的风险,中信集团并非没有做好充分准备。2007年中信集团获得超过800亿元的融资,至少到2008年9月时,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依然能够神态轻松地访问华尔街。
就在中信上下欢欢喜喜地准备庆祝集团成立30周年之时,风暴突然逼近。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停牌,下午5时,中信泰富发布盈利预警,半小时后,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公布了坏消息:澳元衍生品交易损失确认亏损8.07亿港元,且生效的衍生品合约最大亏损额达147亿港元。
接下来的时间,中信泰富几乎以每天1.1亿港元的规模继续扩大损失,交易损失的急剧扩大甚至有吞噬母公司中信集团的风险。最终,中信集团向其紧急提供15亿美元资金,中信泰富则以每股8港元股价向集团定向增发。增发完成后,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持股比例由29.4%增至57.6%,重新成为中信泰富的控股股东。
尽管最终中信集团化险为夷,甚至斩获颇丰,但中信泰富风险管理的失控,给中信领导层一个极大的警醒。
多元化既是中信的优势,也对中信风险管控提出了挑战,如果再发生像中信泰富这样的事件,中信集团救得过来吗?中信的方向在哪里?
几经论证,中信最终确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金融实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同时,中信集团亦承担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方向,推进整体改制上市的任务。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