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获邓小平钦点挂帅 为改革开放开路
2014-06-19 10:26:45 责任编辑:林一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走出国门
“你们为什么不到海外投资?中国的发展一定要从海外大量进口原材料”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400亿美元,首度超过吸收的外国投资。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
30年前的1984年,中信公司率先启动了国有企业的“走出去”,而中信的出海来自高层的一个建议。
1984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向荣毅仁建议:“你们为什么不到海外投资?中国的发展一定要从海外大量进口原材料。”荣毅仁随即安排中信公司进行研究,并在当年2月提出申请。
中信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并不为多数人理解。中信股份副总经理张极井回忆,“当时的主流观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是资本流入,而不是流出,到海外投资根本是南辕北辙。”
1984年10月,中信在美国投资了第一家海外企业美国西林公司,主营林业和木材加工。
1986年,中信投资1.1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益波特兰铝厂10%的股权;同年12月,中信与加拿大鲍尔公司联合收购了塞尔加纸浆厂。
1988年6月,中信投资135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凤凰钢厂。
虽然这些项目留存下来的很少,但在当时,它们为中信提供了不错的收益,并且让中信积累了参与国际市场的丰富经验。
据直接负责收购塞尔加纸浆厂项目的原中信银行副行长王莉向《财经》记者介绍,当时荣毅仁对塞尔加项目谈判提了两个条件,第一,中信不会出资,收购资金全部以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第二,中信不会为这笔交易提供任何担保。
即便在国内,这样的条件也是非常苛刻的。王莉拿了一本由美林提供的投行业务介绍书就上了飞机,在飞机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下什么是项目融资,到达加拿大后,立即与鲍尔公司人员谈判。
令对方吃惊的是,当时中国的企业居然这么了解项目融资这一较为复杂的融资工具,后来没怎么坚持遂同意了中信的两个条件。
在对项目融资概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王莉硬是谈成了项目。
王莉说,中信的海外业务是在“没钱没团队”的背景下一步步发展起来,靠的还是创新和敢干的精神。
中信在走向世界时,并未忘记当时已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谈判,确定了1997年和1999年收回香港和澳门,这也为中信集团在港澳开展业务奠定了基础。
多年以后,中信股份自己也转变成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公司,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从1986年开始,香港部分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中信集团收购了香港嘉华银行,并更名为中信嘉华银行。之后,中信在香港逐步将业务延伸到航空、贸易、基础设施、卫星通信和基础电讯等领域。1990年中信香港集团收购了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将其更名为中信泰富,并将大量优质资产注入中信泰富,使其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和香港重要的大型上市公司。
中信转身
尽管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但中信的领导层意识到公司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当初荣毅仁具有前瞻性的开展银行业务,为中信进军金融业埋了伏笔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中国的大门更加开放,而中信公司作为窗口的意义也在逐渐减弱。
1993年之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渐次展开,一个产权关系明确、法律完备、企业经营行为规范化、相互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得以明确,中信公司必须对业务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当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中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军开始接手公司任董事长。
据王军向《财经》记者回忆,根据当时中信的负债结构,单汇兑损失一项就需要当时的中信公司用十多年的利润去弥补,而中信国内业务乏善可陈,在他刚刚执掌公司之后,中信依靠海外业务的收入勉力支撑。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终于彻底打破了中信行进了18年的运营轨道。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中信70%-80%的收益来自海外,危机的到来使得中信外汇收益锐减,而此时中信又再次面临外债的偿债高峰。
中信如何跨过1997年横亘在它面前的债务鸿沟?多年之后,王军说这得从一笔颇具争议的百亿港元资产转让说起。
1996年下半年,中信公司香港子公司中信泰富迅速跨过35港元/股的价格,而中信集团当时向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汇报过“考虑卖一些资产”,来补充资本金,有意向荣智健及中信泰富的管理层转让部分股权。
最终,中信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以33港元/股的价格转让了中信泰富18%的股权,中信集团获得108亿港元。之后中信泰富股价曾一度上涨到58港元/股,王军被扣上贱卖国有资产的罪名,业界议论纷纷。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受中央委托找王军谈话。王军如实地解释了整个事件过程,承认没有及时向国务院汇报,愿意承担相关责任,但同时表示,中信在泰富的初始投入就2.5亿港元,现在出售18%的股权收回108亿港元,不仅保持了在泰富的控股地位,而且实现了国有资产大幅增值。
王军说,如果没有当时出售中信泰富股权获得的108亿港元,中信很难度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且保持外债从不违约的历史。这件事也成为王军自己认为在中信集团做的“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尽管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但中信的领导层意识到公司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而当初荣毅仁具有前瞻性的开展银行业务为中信进军金融业埋下了伏笔。
1987年,经过多次申请,国务院批准中信公司组建中信实业银行(中信银行前身,下称中信银行);1988年,中信公司进行机构改革,在原业务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信兴业公司,作为旗下经营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也就是中信信托的前身;1995年,中信公司整合旗下子公司证券业务,组建中信证券。
自1994年以来,中信公司明确将资金的企业战略向金融业倾斜,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从1996年到1998年三年间,中信公司从金融板块中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中信利润的80%。金融产业已经成长为中信集团的支柱。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