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为何不能发展成中国版迪士尼?
2013-08-20 16:43:39 责任编辑:QZ098 来源:前瞻网
而事实上,喜羊羊在电视上的火爆,赶上广电总局接连推出关键性政策。
2004年,国家政策规定,黄金时间不能播海外动画片。还明令要求各地1/3以上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儿频道,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数量不少于动画片总量的60%。由此中国动画产业就出现一个不少于20万分钟、价值10亿规模的缺口。
2006年,广电总局再度下令强制:每天在17时至20时的黄金时间,所有的动画、少儿、青少年频道只允许播放国产动画片。
喜羊羊站在大风口上了。为了谋取更大生存空间,一边是苏永乐幕后操盘,一边是原创动力黄伟明他们创作团队,选择动画业成本最低的Flash制作方式,在经费和技术的相对保障下,至2008年,完成500多集动画片的制作。
即便如此,在电视台播出的成本,4年时间都没有回收。
喜羊羊前几年的经营确实艰难。当时喜羊羊在电视上已播得很火了,而他们似乎并未从这种火爆中赚到多少钱。那时无论是相对电视台还是地方政府,以及渠道接口,苏永乐他们都处于弱势。几乎没有议价能力。
后续发展:付授权费缺乏认可
众所周知,迪士尼的动漫只有10%收入来自大电影。其它都来自产业链上的衍生产品。
反观国外动漫衍生品市场,作品还没“火”起来之前,衍生品可能早已深入人心。像《变形金刚3》,影片尚未在院线上映,其相关产品就开始销售,它的玩具,根据型号不同从九十元到五六百元不等。而同时上映的国产3D动画《兔侠传奇》,却连正版公仔都没有。鲜明的对比,显现国内衍生品市场滞后匮乏。
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是,版权的认可问题。在国外版权环境一直是对商家有利的。但是在国内,形势是逆转的。
“可是在中国,到今天还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要付授权费?我去网站下载一个图像,把它印我产品上就可以卖了。”有一次苏永乐去广州白马商场,从地下跑到楼上,用了一天时间,看到大概有两百多家在卖喜羊羊品牌的各种东西,“但没有一家是付授权费的。”曾经苏也打过官司,但后来觉得这是浪费精力。“有一个事情很好笑,我花了2万元找律师打官司,赢了,法官判给我5000元。”
遗憾的是,在2011年2月,喜羊羊衍生品及授权管理公司——动漫火车被抛售了,意马国际以10.4亿港元的代价完成了收购。
苏永乐他们“洗手上岸”,曾被某些业内人士看作“是缺乏对这个品牌的爱。”但苏永乐的回答是“迪士尼有多少个品牌?原创动力还有没有别的品牌能叫得起来的?”后续机制不完善,行业现实摆在眼前。中国这部原创动漫最终没能走上迪士尼的道路。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