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5年5月3日

新能源汽车能否成就中国车企“弯道超车”梦?

 2012-01-12 17:04:38 责任编辑:王逸之 来源:《资本前瞻》02期

借力混合过渡纯电动 攻克技术瓶颈是关键

开始阶段: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成熟度相当较高,价格合适,产销规模和占比较大。预计在2015年前后,随着电池技术的完善成熟,纯电动汽车将迅速进入家庭,产销规模急速上升。从而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

市场一般看法是,混合动力虽然容易为市场所接受,但其过渡性特征明显,其节能效果、工作效率和成本都不尽理想,且结构和技术要求并不简单,在电池技术逐步成熟后,该类产品将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相比之下,燃料电池汽车由于技术要求更高,价格昂贵,其发展历程将晚于其他新能源汽车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预计在2035年前后两者达到势均力敌的局面,之后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60%以上的市场。最终传统动力产品和混合动力汽车产品比例将大幅下降,但因其在一些领域仍有优势,将各自保持在5%左右的市场份额。分产品看:
混合动力汽车:2010开始小批量供货,2012年其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如在客车市场占据5%以上份额);2020年前后进入稳定增长期。

纯电动汽车:2012年开始小批量供货,2015年其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市场研究机构和中国政府目标是2015年纯电动汽车应用达50万辆以上),2020年前后进入较快增长期,2025年前后进入稳定增长期。

燃料电池汽车:2015年开始小批量供货,2020年其后进入快速增长期,2025年前后进入较快增长期,2030年前后进入稳定增长期。

截至目前,全世界在纯电动车研发与产业化上的投入早已突破百亿美元,但现阶段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世界范围的电池技术还不能达到商用化标准,目前的纯电动汽车也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只能作为“城市短途移动车”来使用。目前,电动汽车仍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技术瓶颈:电池充电时间长,体积较大,放电次数少,电力驱动系统效率较低,单次充电行驶里程短,电池整体性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尚需时间来验证。

这些难题一日不能突破,电动汽车就不大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及产业化,从而生产成本也无法降低,普通消费者选购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就难以提高。实际上,国内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已经认识到核心技术存在的现实瓶颈,汽车生产商纷纷开始了技术研发的“结伴旅程”,许多跨国汽车巨头、家电巨头、电池开发商都在加紧自主研发,国内车企包括民营车企也在加紧研发,期望在车载电池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赶超不现实,避开混合动力直接过渡到电动汽车仍然无法做到市场的认可。技术的突破是关键。我们估计在未来5-10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要回到以发展节能汽车为主,探索电动汽车的发展路径,如果总是以能源安全和环保关切为抗风险因素来推测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看看比亚迪,或许就知道这种冒失的风险给市场参与者带来的致命打击。      

企查猫

 作者简介:高满,前瞻产业研究院交通运输事业部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主要负责高速公路物流研究,在国外市场环境研究曾有多年经验,参与过多家大型国际企业的战略投资规划项目。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