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能否成就中国车企“弯道超车”梦?
2012-01-12 17:04:38 责任编辑:王逸之 来源:《资本前瞻》02期
经过近十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研发和产业化基础,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已胎动数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至今尚在腹中,这让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充满期待的投资者不免心生猜疑。据知情者透露,新能源汽车仍然是个“泡沫概念”,政府对此亦是观望态度,在事态不明朗的情况下,政府不会贸然大力推行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在2010年意见稿出台中,政府可能从支持发展电动汽车转向对传统节能汽车的研发支持和补贴力度。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到底“弯道超车”是否可行,看来仍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漫漫十年路: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于21世纪初,相关研究项目于2001年便被列入了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进入“十一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研制成功。200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走向市场,至2009年中国包括液化天然气客车、混合动力客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在5000辆左右。
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应用于公交系统的新能源公交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先锋”,而私人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缓慢。新能源公交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各地方政府环保意识增强,加大了对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支持;同时,相比较于私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汽车对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较低,也促进了新能源公交汽车的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中国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陆续出台。除了上表所列以外,还有《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
◆ “三步走”战略 掌握发展主动权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被确定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三大产业,并获得财政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科技部、工信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规划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和路径,主要是从公共政府部门向私人投资与消费部门进行转型,从混合动力客车向电动轿车转型,被称为“三步走”战略。
◆ “三纵三横”铸造研发格局
经过10年左右的研发投入与攻关,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已经形成“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三纵”就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就是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在“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中,参与的车企与科研机构也有不同的分工与侧重,如清华大学侧重氢燃料电池大巴,北京理工大学侧重纯电动大巴,同济大学侧重燃料电池轿车;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企业主攻混合动力轿车;上汽主攻氢燃料电池轿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属的天津清源主攻纯电动轿车;中信国安盟固利、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则主攻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的研发。“三纵三横”研发格局的形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打下了产业链基础。
◆ “十年规划”迎战未来
据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经过十年努力,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其中,中度、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计划超过100万辆,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产销量达300万辆,力争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十年规划”还配套了较为详细的财税政策。未来十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在2015年前,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同时,到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除了财税外,政府采购也是“十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求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并逐步扩大采购规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此外,“十年规划”还将明确, 2011-202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这再次从政策层面上确定了中国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