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发出预警:电池短缺的背后,是储能吞噬一半铁锂产能 | 产业家报告
作者|产业家 来源|新能源产业家(ID:newenergy-story)
进入8月以来,各家电池厂股价都经历了一波显著的上涨,如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股价上涨50–80%,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10%。
对此,JP摩根9月发布了一篇报告:《中国电池供应短缺浮现》(China Battery Supply shortage emerging?)则揭开了这波上涨背后的直接驱动因素:
储能电池需求超出预期,导致电池出现了短缺。
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目前,每两块磷酸铁锂电池,就有一块用于做储能。
报告从储能系统需求超出预期、政策刺激、全球环境和产能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报告重点包括:
储能系统需求超出预期:
今年以来,储能系统电池需求超出预期,前期担心136号文等政策变化可能抑制需求的情况并未出现。
基于此,J.P.Morgan将2025年全球储能系统电池出货量预测已大幅上调约50%。
全球储能系统需求的持续性:
全球储能系统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不仅在电网调节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快速扩张,还延伸至住宅、工商业等细分市场。
因此本次增长来自更均衡的需求结构,为行业持续成长提供了稳固支撑。
储能系统电池价格出现回升的持续性预测:
第二季度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储能系统电池价格整体回升,二线和三线厂商产能接近饱和,推动全行业价格上升。但依然存在下行风险。
以下是报告的部分正文摘要:
01
储能电池市场显著超预期
1. 储能占全球电池产量比例持续上升
截至2025年,储能系统需求在全球电池产量中的占比达到27%,高于2024年的23%和2023年的18%,市场地位持续提升。
尤其是6月份以来,储能系统已占磷酸铁锂电池全球产量的40%以上。
储能电池在全球电池市场份额持续扩张
也就是说,现在每两块磷酸铁锂电池,就有一块用于做储能。
同时,对于中国二线电池制造商而言,储能系统出货量占比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30%,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其中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的储能电池出货都占到了近一半的份额。
虽然宁德时代报告的销售额中仅约20%来自储能系统,但按产量估算,其贡献约为27%。
主要电池厂的储能电池出货比例
2.2025年储能系统电池需求持续超预期,全球出货量大幅上调
从不同地区储能系统出货量趋势可看出,不论国内外,在今年第二季储能系统出货量都迎来同比大幅增长。
中国地方政府对136号文件的反应快于预期:
虽然第136号文件取消了对储能系统的强制性要求,市场最初预期需求会下降,但实际需求超出预期。
原因包括省级容量补偿和差异化电价政策提升了项目回报,可再生能源整合加大了峰谷价差,积极的招标和地方政府支持也推动了需求增长。
(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
全球储能系统需求整体强劲且多元化:
欧美市场方面,报告提出尽管美国OBBA的关税税率和补贴政策不利,但对中国供应链的潜在需求仍然存在。
6月份以后,中国对美国储能出口反而出现了加速增长。
中国企业对美国储能系统出口量依然加速增长
欧洲市场在住宅和公用事业储能项目上需求爆发,多国补贴和税收优惠推动招标频繁,收益率高于中国,盈利吸引力强。
(中国企业对欧洲储能系统出口量)
综合来看,摩根给出了中国市场增长40%,美国市场增长206%,欧洲市场增长169%,全球增长101%的年化增长预测。
(中国厂商出货地区趋势)
02
本轮电池复苏能持续多久?
1. 储能电池价格已经复苏
自第二季度以来,受强劲的电池需求以及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储能系统电池价格出现明显复苏。
根据J.P.Morgan在7月1日发布的月度报告,全行业价格上调0.02–0.03元/wh。
(储能系统价格在2025/6触底反弹)
在细分市场中,户用储能系统价格较早启动上涨,尤其在2025年二季度,在需求旺盛与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库存维持低位,价格飙升幅度甚至超过原材料涨幅,使得制造商利润率显著改善。
但在经历快速上行后,户用储能系统需求趋于稳定。
相比之下,大型储能系统价格自5月以来启动,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等厂商率先调价,7–9月期间整体电池价格平均上涨0.03元/wh。
主要受华为、阳光、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系统集成商的订单驱动,碳酸锂价格单月上涨亦推升成本。
未来展望方面,市场普遍认为四季度价格难再上调,因主要产能已被锁定。
icicsino预计在2026年中期之前价格大体维持平稳,仅在旺季可能出现新一轮上涨。
在电池规格迭代方面,预计587Ah电池将在明年成为行业新基准,其单位成本较现有314Ah电池低1–2美分;
尽管部分生产线尚未切换,短期内314Ah电池仍具价格支撑。
但随着587Ah及684Ah电池产能逐步释放,成本与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
2. 行业产能利用率与2026年供需展望
J.P.Morgan供需模型显示,2025年行业产能利用率(UTR)已显著改善,前十大厂商自2022年以来首次整体突破80%。
(各厂商产能利用率一览)
这是在2023至2024年资本开支收缩背景下实现的阶段性恢复。
然而,展望2026年,在电池总需求预计增长约20%(其中储能系统约30%,EV约14%)的假设下,行业产能利用率或将再次下降约5个百分点,回落至80%以下。
虽然这一水平仍较2023–2024年边际改善,但进一步的价格上涨可能要等到2026年旺季才会出现。
短期来看,2025上半年前六大厂商产能利用率均已达到80%以上,一些厂商的产线满负荷运行,但若将“在建产能”计入,整体产能利用率将显著下滑。
(当前电池制造商在建产能)
3. 行业将如何演进?
短期影响
在当前需求快速放量的背景下,全球电池产能利用率已提升至约80%,供应紧张迹象逐步显现。
•一线厂商受益最大: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具备更强的产能扩张与订单调度能力,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在价格回升和需求高企的环境下,它们的盈利能力与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二线厂商依赖储能: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等二线厂商虽然受益于储能出货增加。
但其在 EV 电池领域仍未实现显著盈利,更多依靠储能来维持竞争力与资本市场的预期。
中长期趋势
如果未来全球ESS 需求继续保持 60–80% 的年增速,电池行业可能进入新一轮供应短缺周期:
供需缺口扩大:即便产能持续扩张,需求若远超预期,行业产能利用率可能重新回到2022 年的高峰水平,触发新一轮供给不足。
价格进一步上行:在短缺预期下,电池价格可能再度上涨,从而提升行业整体利润水平。
中国前十大电池制造商产能利用率历年变化及预测
需要注意的是,供应紧缺并非单向趋势,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中国新能源车需求走弱:若新能源车销量因补贴退坡或消费降温而增速放缓,电池总需求可能受到压制。
•政策不确定性:中美欧等主要市场的贸易与补贴政策若再度收紧,可能对需求形成扰动。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ID:newenergy-story),作者:产业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