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谁来填上PD-1挖下的“大坑”?

分享到:
20 医曜 • 2025-08-15 17:06:35  来源:医曜 E360G0

 作者|林药师 来源|医曜

Keytruda(K药)为代表的PD-1药物,改写了癌症治疗格局,开创了免疫治疗(IO)的黄金时代。

可PD-1药物辉煌背后,却因应答率和耐药性问题而充满遗憾。PD-1药物400亿美元的规模之下,谁能填补PD-1挖下的坑,谁就有望成为IO疗法2.0时代的答案,这亦是全球各大药企争夺的焦点。

如何全面填补PD-1留下的空白呢?行业之中并未达成共识。有的企业布局药物联用,有的企业重注PD-1双抗。对于这个问题,拥有PD-1药物的复宏汉霖,自2022年5月就开始尝试解题,并最终在今年ASCO上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HLX43(PDL-1 ADC)。

8月14日,世界肺癌大会(WCLC)更新了最新(摘要)数据,显示出该分子在晚期实体瘤、特别是多数接受过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并失败的后线耐药NSCLC患者中的高效低毒潜力,尤其在EGFR野生型非鳞状NSCLC等亚组中展现了更瞩目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7.4%,且安全性良好。 

当然,HLX43距离最终成药还有一定的距离,尚存不确定因素。但现有的数据已经足以说明PD-1药物留下的坑是可以完美填上的,矗立于潮头的复宏汉霖HLX43无疑是最有希望的玩家。

01

横空出世的“补全计划”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阶段,如肺癌Ⅳ期五年生存率就小于5%。

据GLOBOCAN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超过248万新发肺癌病例,占癌症新发病例的12.4%,这其中约85%的肺癌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一步划分,NSCLC又可分为鳞状细胞癌(约30%)、肺腺癌(约50%)以及其他癌种。

1

图:NSCLC分类一览

现阶段,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公认的肺癌第一大驱动基因,围绕这一靶点已经诞生了三代EGFR-TKI,整体治疗方案已经趋向于成熟。可即使如此,依然没有彻底改变肺癌预后较差的局面,原因在于“野生型”的患者才是大多数。

所谓“野生型”,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肺癌细胞中常存在驱动肿瘤生长的基因突变,如EGFR、ALK、ROS1等,这些含有基因突变的肺癌即被称为“突变型”。通过基因检测,若未发现某基因突变,即为相应基因的“野生型”。在全部NSCLC患者中,EGFR野生型的占比高达70%-85%,涵盖几乎所有的鳞状细胞癌和大部分的肺腺癌患者。

由于缺乏驱动基因,无法使用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因此“野生型”肺癌十分难治,好在PD-1单抗的出现,解决了“野生型”肺癌难以对症下药的难题。然而,PD-1药物虽好,但却并不是万能的。

即使在PD-L1高表达的NSCLC癌患者中,单药有效率也不足40%,多数初始响应的患者最终会在12-18个月内重新出现疾病进展。而一旦PD-1药物耐药后,化疗则成为唯一治疗手段,无进展生存期(PFS)仅有2-3个月,有效率仅有10%左右。

HLX43是一款靶向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新型ADC候选药物,由公司自研的全人源IgG1抗PD-L1抗体,与宜联引进的创新连接子-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荷载偶联而成,药物抗体比(drug-to-antibody ratio, DAR)约为8。

它巧妙兼顾了PD-1的肿瘤免疫作用和ADC毒素的精准杀伤,其毒素不仅能够基于靶点内吞进入肿瘤细胞后释放,还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后借助旁观者效应进入肿瘤细胞,阻断DNA复制,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HLX43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首次在2025 ASCO上公布,WCLC将更新更大样本量数据:提示HLX43良好的耐受性,不同剂量下均未产生新的安全信号,对标准疗法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患者、尤其NSCLC、TSCC患者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

具体而言,HLX43的I期临床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Ia(剂量递增阶段)及Ib期(剂量扩增阶段)患者的既往中位治疗线数分别为2和3。其中,Ib期患者之前均接受过铂类药物治疗。也就是说,HLX43入组的患者,尤其是Ib期的NSCLC患者,基本都是经过IO以及其他方案治疗后的末线耐药人群,能在这样的基线患者中取得38.1%(2mg,21例)和33.3%(2.5mg,21例)的ORR是非常不易的。更为惊喜的是,几近终末期的脑转移NSCL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达到100%。对于几乎100% EGFR野生型的肺鳞癌患者,亚组ORR为40%,数据可以说相当亮眼。此外,在EGFR野生型的非鳞状NSCLC患者中,HLX43展现了更为优异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47.4%。

同时,HLX43在PD-L1阳性/阴性/未知患者人群中皆显示良好的疗效,在PD-L1阳性NSCLC患者(n=50)ORR为32.0%(16/50),而PD-L1阴性/未知的患者(n=19)ORR为31.6%(6/19),无明显差异,提示不依赖肿瘤标志物筛选。

以最终的结果看,无论肺癌分型,PD-L1表达水平,亦或是否发生脑转移和肝转移,HLX43均展现出良好的疗效,有望完美填补PD-1单抗耐药后所留下的临床空白。

疗效出众的同时,HLX43还展现出极好的安全性,尽管所有患者均报告有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但大多为较轻的1-2级。发生3级及以上TRAE的患者为5例(23.8%),均来自3 mg/kg和4 mg/kg组,最常见的为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19%)、白细胞计数降低(19%)和贫血(14.3%)。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中报告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提示HLX43可通过免疫激活机制强化抗肿瘤疗效;而报告irAE患者人群ORR得到提升。

一直以来,ADC药物都极容易出现毒性副作用,而血小板是否减少就是关键性指标。在2.0 mg/kg剂量下HLX43血液学毒性较低,且没有出现血小板下降和中性粒细胞下降,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这才是ADC药物能否站上一线的前提。

综合来看,低毒、广谱、疗效好,是对于HLX43 I期临床数据的高度概括,而这正是一款大药所需要的特质。

02

一次全方面超越

纵观PD-L1 ADC赛道,目前入局的玩家并不多,公开可查的信息仅有3款靶向PD-L1的ADC产品(含双抗ADC)进入临床,而HLX43是唯一进展至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的。

在HLX43公布临床数据之前,辉瑞收购Sengen所得的PF-08046054为这个赛道的领头羊,目前正处于临床I期,并计划在下半年开启Ⅲ期临床,而HLX43的横空出世无疑让业界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赛道的竞争格局。

所有ADC产品都拥有三大核心要素:抗体、连接子、毒素。复宏汉霖的HLX43几乎在这三方面全部进行了差异化创新设计,相较之下曾经的“领头羊”辉瑞PF-08046054的设计已经略显陈旧。

1

图:HLX43结构图

抗体在ADC药物中,充当着“司机”的作用,它负责将细胞毒性有效载荷定向输送到肿瘤部位,经内吞后在细胞内释放毒素,所以抗体的亲和力与内吞效率对于ADC药物而言至关重要。

HLX43的抗体骨架采用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HLX20,具有抗原的高结合能力及肿瘤细胞的内吞效率,同时HLX20是Fc端静默的抗体,无ADCC效应。相关研究显示,HLX20在靶点亲和力、肿瘤抑制功能、内吞能力等方面皆与阿替利珠单抗类似。辉瑞PF-08046054的PD-L1抗体同样消除了ADCC效应,亲和力与内容效率较为相似。

不过,HLX43在NHP Tox试验中表现出脱靶毒性较低的高稳定性,因此支持三周一次的给药间隔,而PF-08046054的给药频率则为三周两次。患者依从性方面,HLX43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

连接子方面,HLX43采用的是可裂解的三肽连接子,引进自具有技术优势的宜联TMALIN®平台,不仅通过内吞途径胞内释放毒素,还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激活释放毒素,实现毒素于“胞内”和“胞外”的双重释放。而辉瑞PF-08046054采用的则是传统VC-MMAE连接子,血液中稳定性较差,容易引发毒副作用。

毒素方面,HLX43更是优势明显。HLX43采用的是新型强效载荷毒素C24,DAR为8。辉瑞PF-08046054采用的则是二代ADC常用的 MMAE(vedotin)有效载荷,DAR为4,毒性不及C24而且半衰期更短,这成为其较为明显的技术短板。

今年的ASCO大会上,首次披露人体临床数据的HLX43即显示出超强竞争力,在PD-L1低表达的患者仍然显示出40%的ORR,且临床进度也几乎追上PF-08046054,展现出成为Best in class(BIC)和First in class(FIC)的双重潜力。

1

图:两款PD-L1 ADC药物Ⅰ期临床结果对比

辉瑞其实也看到了PF-08046054身上的不足,因此它已经悄然布局新一代药物PF-08046037,属于PD-L1 ISAC药物(抗体免疫刺激偶联物),采用甘露糖苷酶可切割的马来酰亚胺丙酰甘露糖接头,与基于咪唑喹啉的 TLR7 激动剂相连。不过这款药物目前仅处于临床前阶段,想要商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合来看,HLX43在设计理念上全方面领先于PF-08046054,虽然二者临床进度相近,但HLX43却更像是下一代的迭代产品。

03

下一代“药王”

从现有临床数据看,PD-L1 ADC已然具备填补PD-1单抗身后空白的潜力,由于其靶点为PD-L1,具备抗癌广谱性,进而有望成为一款真正的“药王”级产品。

如果PD-L1 ADC产品后续发展顺利,那么它很可能复制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的成长逻辑。在奥希替尼之前,EGFR曾出现过两代产品,分别是吉非替尼为代表的第一代EGFR-TKI,阿法替尼为代表的第二代EGFR-TKI。之所以存在代际之分,其核心诱因正是患者不断出现的耐药性。

第一代EGFR-TKI其实已经十分优秀,它成功的将患者的平均存活周期由18个月提升至28.7个月,但最终还是败给了耐药性问题。真正让患者生存周期显著拉长的,正是神奇的奥希替尼,它攻克了T790M耐药性突变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款年销售额突破65亿美元的大药,这已经是吉非替尼销售峰值的10倍(吉非替尼销售峰值为6.47亿美元)。

与EGFR-TKI类似,目前PD-1单抗最核心的问题其实也是耐药性和应答不足,而ADC机制的加入有望攻克这个难题。当PD-L1 ADC疗效得到验证,它完全有希望像奥希替尼一样从后线提升至一线,甚至成为接替PD-1单抗的IO疗法主流(或与PD-1单抗联用)。

一语以弊之,PD-L1 ADC最大的特点正是有能力填补PD-1单抗留下的空白,但其核心价值却并不仅限于此,它是完全有潜力成为一线主流疗法的。如今,HLX43展现出的BIC和FIC双重潜力,极有可能助推其成为“药王”级别的大药。

令人更为惊喜的是,复宏汉霖的进击之路远不止于此,最新出炉的WCLC摘要中,复宏汉霖公布了HLX07联合斯鲁利单抗和化疗一线治疗晚期sqNSCLC 的ORR可达70%左右,获益显著。尤为有趣的是,此次亮相的II期临床的入排标准是EGFR表达H-score≥150,意味着精准针对EGFR中高表达人群。

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打开一扇窗。EGFR野生型肺癌固然凶猛,但野生型≠无特征。另一组数据悄然揭示了新的突破口—肺癌患者中高达62%的患者却是EGFR高表达,鳞状NSCLC患者EGFR高表达率更是占到了总体的89%。这意味着,大量“野生型”患者其实具备潜在生物标志物,只是这个特征从未真正转化为循证治疗路径。

当前,PD-1抑制剂已成为晚期sqNSCLC一线治疗的主轴,但对于EGFR高表达亚群,并无专门设计的免疫联合策略。临床上的空白,让这一亚群长期处于“被平均”状态,是盲点,也是机会,这是一条看似冷门、实则潜藏巨大人群基数的精准赛道。

复宏汉霖正试图打破这一现状,结合既往研究,开展了HLX07(EGFR单抗)联用斯鲁利单抗(PD-1单抗)和化疗的多种联合方案,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患者,直指晚期sq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空白。

根据此次更新数据的摘要,HLX07联合斯鲁利单抗及化疗在EGFR高表达sqNSCLC患者中在两个剂量组中都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持久疗效。中位随访18.6个月时,两个剂量组均实现了约七成的ORR;高剂量组DCR高达100%,PFS达到17.4个月,低剂量组的中位PFS在随访时尚未达到,两组的中位OS和持续缓解时间(DOR)均未达到,显示出疗效持久且有进一步改善的潜力。多数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如皮疹、血小板减少等均在可控范围内,安全性良好。

如果这一路径在之后更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被验证,不仅将填补临床盲区,也意味着行业有机会在标准分型之外,基于表达水平主动划定一个全新亚型——是一种“临床意义上的再分型”,路径精准,实则潜藏巨大人群基数。如果成功,这不仅是一个新方案的建立,更可能是肺癌免疫治疗分型逻辑的一次局部改写。

此外,“后IO时代”用药荒并非肺癌的特例,其他很多癌症也出现类似问题,如预后较差的胸腺癌就亟待安全且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由于胸腺癌普遍存在驱动基因缺乏、耐药机制复杂、不良反应严重等治疗局限,因此治疗手段严重受限。一线治疗主要为联合化疗方案,虽然K药已经获批二线疗法,却仍留下了巨大的需求空白。

结合HLX43的I期临床数据,晚期实体瘤患者整体ORR为36.8%,其中胸腺鳞状细胞癌(TSCC)疗效尤为值得关注,患者ORR达到75%(3/4),尽管患者基数过少,但从复宏汉霖近期的动作来看,计划在美国等地同步开展HLX43治疗胸腺癌中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足见还是非常看好产品在胸腺癌中的潜力。

胸腺癌之外,公司也在更广谱的实体瘤中进行POC试验,目前已累计启动7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肝细胞癌、食管鳞癌、头颈鳞癌、鼻咽癌等实体瘤的II期临床,探索联用自有的PD-1单抗的治疗方案,种种趋势显示其或将对标DS-8201 的开发路径,通过普适性验证,快速覆盖广泛瘤种,加速奔向下一款肿瘤治疗领域的重磅药物。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医曜,作者:林药师 

本文来源医曜,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15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PD-1 靶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医曜
医药自媒体
182328
关注
213
文章
1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