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 30家中国版淡马锡将会出炉
到西安大唐西市集团调查已经7天了,材料太丰富,以至于上网看自已博客时间也没有。明天要参加北京市社科联的京津冀一体化论坛,要回去了。今天早上把考察报告初稿拿出来了,稍得宽余,上网一看,数家对我的访问出来了。其中,《华尔街见闻》发表“国资委将打造淡马锡式国企:华润中石油或成首批试点”,有我的观点。和谁讲的,一时也想不起来了。
淡马锡模式能否中国化?我一直担心。作为政府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过渡层,国资公司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其中,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最为著名。 淡马锡成立30年来,年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8%,远远超过同期私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经营得更成功的国家之一,也正因如此,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做“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而淡马锡的运营模式堪称典范。
淡马锡模式最核心、最成功的经验是其高效运行的董事会制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淡马锡及其下属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而是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经营实施间接影响,体现了完全市场化的原则。同时,政府通过董事会对淡马锡进行影响与控制,董事会向财政部负责,每年提交成绩单,如果业绩不好就会被改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志。淡马锡董事会目前由10名董事组成,4名为政府官员,另外6名为民营企业界人士?通过董事会制度设计,淡马锡在政府目标设计和商业利益之间实现了最佳的平衡。
国资委相继对宝钢集团、神华集团、中国诚通、中国铁通为代表的家企业“操刀”:成立了董事会,并设立了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办公室,还引入外部董事,外部董事采取直接选聘与市场化公开招聘两种方式产生. 时至今日,已经有2家中央企业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家企业还进行了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探索,一些中央企业还将董事会制度设置引入了子公司。然而,它们的经营管理机制却没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各级国资委以及国资经营公司,也没有一家真正像“淡马锡”。这让人们对于淡马锡模式能否“中国化”,产生了怀疑。
目前我国国企的根本问题仍在于真正的所有者缺位,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模糊,国企负责人大多数来自政府官员,企业董事、高管人员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其中有家央企的“一把手”仍由中央组织部负责提名与考核。虽然有一些央企也学习淡马锡尝试了从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才,但这些招聘的人员还远远达不到影响公司决策的程度。当前,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即使是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都往往沦为“花瓶董事”,而在完全由政府控制、缺乏公众监督的国企当中,外部董事更难发挥作用。而这一切,似乎都决定了淡马锡模式在中国是很难复制成功的。
国有企业管理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政府的行政权力如何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相衔接。为实现政企分离,政府与企业之间需要一个很好的过渡。设立专门的国资委,或者在国资委与企业之间再层层设立国资公司,具有形式上的隔离作用,但不一定能够真正阻断行政力量对企业的控制与干预,由于中间层具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将国有资产的决策权还给全体人民,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还给各国有企业,才能从根本上理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全体人民可以通过受益人大会直接参与基金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基金通过派出董事、监事,实现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彻底地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