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亿大投资是不是乌龙?
我们的判断基于下面两个重要理由:
首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13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服务业(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当中最大的产业。在此之前,制造业景气指标一直被视为GDP增长的风向标,从现在开始,经济景气与否不能只看制造业景气指标,非制造业景气状况更重要。实际情况是,一年来,我国非制造业PMI指数始终在荣枯线上方运行,平均水平在54-55%之间,其中住宿、批发、水上运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充分说明下游产业的需求和产出十分坚挺。201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46.1%,超过了制造业,第三产业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经是没有悬念的趋势。
第二个理由在于,这次的GDP增速下滑,不少是因为出口。比如今年2月份我国出口总值同比大幅下滑,但细究其结构,不难发现,香港下滑31%是拖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而香港出口数据的大幅萎缩实际上与实际商品贸易无关,是人民币套利资金下降引发的数据结果,剔除这个因素,我们可以观察到,3月份出口增幅大致为6.79%(美元值),实际商品出口的增长幅度并不是总量数据所表现的那种大幅下降趋势
所以以后要坚持一个看法:GDP增长的放缓其实并不代表着就业和消费就出现了问题,它们其实还是好好的。那这样的话,又何必一定要弄凯恩斯那一套财政货币的刺激政策呢?
所以不是要不要刺激,怎么刺激?而是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
看来,转型中的新型经济体,需要什么经济学思想指导?这是关键。是由以“三驾马车”理论为代表的“需求侧”来指导经济运行,还是从以结构性减税、放松政府管制等这些改革手段的“供给侧”来寻求良策?
这在经济学界有非常大的分歧。以当前的世界经济来看,70年代以前的单纯凯恩斯主义是肯定要摈弃的,那时候的总供给曲线基本上不移动,移动的都是总需求曲线,所以在需求端进行凯恩斯式管理流行。但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油价暴涨,人们才发现供给曲线也是会移动的,供给学派才真正兴起。而当前的世界经济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都基于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的基础材料,他们的价格变化随时影响到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很显然,必须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做管理。只是眼前这两年更有必要的是在供给端多做点管理,这在以前中国的宏观政策中是不曾出现的。基于这种理论的宏观政策,我们一般理解为改革。
也许以后会经常见着这样的一种状态。投资依然高速增长,只是资金来源和投向等已经完全不同。这种模式的投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刺激性投资。在这种态势下,M2会回到较慢的速度。正像今天新闻所看到的,3月M2的增速是12.1%,创下13年新低,在此之前,这个数据甚至超过20%。见到此种状况,大家不要觉得奇怪了,这正是改革。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