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杠杆的环境下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信贷/GDP比例由110%跳升到210%以上,其绝对规模和增长速度令其他国家咋舌。中国人民银行从2005年就开始扩张资产负债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至实归的QE之王。央行激进的货币政策,短期稳定住了经济增长,但是中期也制造出地方政府债和影子银行一对怪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稳定、社会安定构成威胁。
中国人民银行在世界几大央行中,率先收缩资产负债表,防范风险,抽取流动性,从政策层面上看理所应当。
2014年起,中国进入地方债高危时期。今年有3.5万亿元的地方债到了偿还期,其规模乃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之最。其中仅信托基金在下半年,就有2.3万亿元需要收回贷款,返还投资者。然而以笔者观察,2012年成立的信托基金中,七成流向地方融资平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批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难有盈利,有盈利的项目也仍在建设期,未有现金流产生。
已爆出的中诚信托、吉林信托兑付问题,可能是下半年违约高峰期来临前的预演。投资基础设施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将投资期长达数十年的项目建立在每1-2年一续期的资金安排上,本身的风险就很高,遑论其中有些项目根本就无法还本付息。
信贷周期出现拐点,往往会带来经济的周期性下滑,有时甚至出现经济危机。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处理本国/地区去杠杆问题时,先后开闸放水,通过QE来纾缓经济萧条、资金困境,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的去杠杆,却是在货币政策收紧、GDP放缓、企业盈利下降的环境下进行的。如此环境下(尚不计美联储收水、新兴市场动荡)去杠杆,在现代历史中成功的例子不多。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守住风险门户。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