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战略眼光
化工园区的建设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我国化工园已经形成大型石油化工型、精细化工型、城市搬迁型和老企业扩张型区四种产业类型。
我国开发区的兴起以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标志,其后全国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建立,再后其他各种专业类型的开发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园区、旅游度假区、保税区等也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化工园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末,国务院已先后批准了9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70余个省级开发区,加上市级、县级的开发区总数已逾4000多个。其中,化工、石化为其主导产业的各类开发区全国共有390个,这些园区通称为化工园区。
化工园区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促进石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区域布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担负起了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我国化工园区的开发、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独特性,受历史影响较大。在管理模式中,政府型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适用于经济不太发达或缺乏开发、运作经验的地区;公司型适用于经济发达,与国外交流多、信息灵的地区采用;混合型则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形之外的广大中等发达地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化工园区研究小组提醒,化工园区决策部门要根据园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型,用战略眼光规划和建设化工园区。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