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立足农村 服务“三农”
据广东省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末,该省共组建村镇银行24家,已开业的21家,镇银行覆盖全省15个市23个县(市、区),并有4家村镇银行在乡镇增设了网点。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吸引177家民营企业投资入股,投资总额达18.43亿元,占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的50%以上。
从广东省的情况看来,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透露出的信息显示,相较诞生之际的种种光环,如今的村镇银行似乎欠缺一些令人振奋的因素,“新”味渐行渐淡。
银行下乡服务“三农”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农民、农业、农村对金融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村镇银行,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市场极大的关注。
按照规划,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城镇银行被赋予“立足地方、服务村镇”的市场定位。
前瞻产业研究院村镇银行行业研究员刘吉伟分析指出,当前村镇银行主要面对广大农户及城镇居民,这些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客户既包括农户及城镇居民,还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等,贷款既有生产性贷款,也有生活性借款如教育、农资投入、医疗、建房等。
2006年底,我国放宽对村镇银行的资本准入,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2007年,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实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到2009年末,全国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10年,全国已组建成立349家村镇银行。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从工作启动时的2945个减少到1696个,实现乡镇机构和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从工作启动时的9个增加到24个;截至2012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40家,其中开业665家,正在筹建75家,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总资产达到2653亿元,实现盈利16亿元。
从经营情况看来,截至2011年末,全国已开业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已开业村镇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30.5%,总体上运行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在经营效益方面,村镇银行经过几年短暂发展,部分村镇银行已经盈利。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证明,上市银行旗下多家村镇银行盈利状况良好,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数据显示,建设银行的16家村镇银行在2011年实现净利润0.24亿元;农业银行位于湖北、内蒙古、陕西、安徽的4家村镇银行也分别实现净利润485.92万元、396万元、174.51万元和459.13万元;浦发银行的13家村镇银行截至2011年末实现税前账面利润1.93亿元;民生银行设立的村镇银行盈利速度较快,截至2011年末,该行共设立18家村镇银行,实现税后净利润合计1.90亿元,平均每家银行税后盈利1055万元。
然而,由于银监会将村镇银行限定于中西部及欠发达县域农村地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组建的村镇银行数为726家,但离“2011年底前成立1027家”的目标少了近300家。同时,全国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截止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为726家,在已组建机构中,有473家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60%,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华南地区则发展缓慢。
此外,随着我国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民间自由借贷、地下钱庄、合会、民间集资等形式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日益活跃。有调查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已有一定规模。
前瞻产业研究院村镇银行行业研究员刘吉伟认为,随着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资金需求仅靠传统的、非正规的农村金融是无法满足,需要推动现代金融、正规金融的发展,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可以弥补农行撤离所留下的农村商业金融空位,以商业性的原则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有效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
村镇银行是作为“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设立的金融类机构,但由于农村、农业及农民具有一些“天然弱点”,如抵押物不足、农业弱质性隐含的还贷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等,且农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在发展的初期,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发起村镇银行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村镇银行发展较为缓慢。
具体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及乡镇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交易成本高,资金盈利率低,贷款缺少抵押品,固定资产有限,交通条件差,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特征,收入波动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个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因此,截至2011年末,全国组建的村镇银行数为726家,但离“2011年底前成立1027家”的目标仍有301家的差距。
除了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缺陷”,与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新生的村镇银行还存在自身发展的不足。
前瞻产业研究院村镇银行行业研究员刘吉伟分析指出,村镇银行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断,银行网点少、人手不足、结算不通,缺乏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并在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的夹击之下,市场空间较为狭小,且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在信贷产品、创新服务、贷款规模、科技支撑、客户资源、品牌效应等方面缺乏市场竞争力,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业务更是无从谈起。
此外,村镇银行作为市场化经营的金融机构,资本金来源、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也与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状况有所改观。
2012年5月26日,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传达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积极信号,民间资本将有望积极拓展村镇银行及其他类金融市场主体的资金来源渠道,为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风险控制方面,村镇银行组织架构简单,风险防控能力薄弱,并受自身规模、资金实力、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影响,在应对信用、操作等各种风险上存有一定缺陷。但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村镇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30.5%,到当年5月末,不良贷款率仅为0.12%、拨备覆盖率高达810%,村镇银行行业整体风险控制情况较好。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2-2015年中国村镇银行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版)》(以下简称《报告》)分析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与促进农村居民就地就业的主要渠道,村镇银行服务这“三化”与县域经济,从宏观来说也是在服务“三农”。
《报告》还提出,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支持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是村镇银行的第一步;待有了自己固定的服务区域,逐步引进保险、租赁、担保等金融业务,即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三阶段,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明确,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伸、规模化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兴起,村镇银行所具备的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将得以充分显现。
刘吉伟也认为,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形式只是战略发展的第一步,将来还可以演变成纯粹型农村金融控股公司,涉足银行、证券、保险以至其它更为广阔的领域,成为高效合理的农村产业整体服务平台。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