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厚积薄发:二手汽车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分享到:
20 刘瑞柏 • 2012-02-23 10:59:56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1051G0

 

中国的二手汽车销量在2011年已达到420万辆,预计2012年交易规模将达到500万辆。新车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意见的出台等,多种因素将会促进二手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成交量步步高升

中国的二手汽车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近几年我国二手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二手汽车交易呈快速增长之势。特别是局部市场二手汽车交易甚至出现了“井喷”态势,如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区的二手汽车交易量增长甚至超过了新车。

据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二手汽车交易量从2000年的25.2万辆猛增到2008年的273.73万辆,交易量增加了10倍多。而2010年二手汽车交易量则达到近390万辆,同比增长15%以上。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产销量月月超过120万辆,平均每月产销突破150万辆,全年汽车销售超过185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二手汽车交易量也是节节攀升,全国交易量达到420万辆。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新车交易量和二手汽车交易量的比率接近4.5:1,而在美国,这一比率为1:3.5,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我国目前的二手车市场仍属于卖方市场。

2001-201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增长图(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中国二手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版)》

市场将迎来爆炸式增长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产销连续3年超千万辆。2011年,我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双超184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此外,2011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亿辆,同比增长16.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增长20.4%,我过也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2.4亿辆)的全球第二大汽车保有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

笔者认为,我国二手车市场拥有庞大的社会基础,又得到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力扶持,预计我国二手车市场未来几年将迎来暴涨期。

市场层面上:首先,我国市场新车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保证会有大量二手车源源不断流入市场,这也是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其次,家用车辆换车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及企业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将会进一步刺激市场上的二手车的供应量。再者,随着二手车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二手车的接受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二手车市场需求,尤其是来自城近郊区和农村低收入群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

政策层面上: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加快发展二手汽车市场”;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规范和促进二手汽车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政策,鼓励、规范、支持二手汽车市场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二手汽车经营。2011年12月27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超过1000万辆,年均增长率达到15%。同时,鼓励发展品牌二手车经营,支持汽车供应商拓展品牌二手车业务,完善二手车流通网络。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汽车行业研究小组认为,随着新车的不断降价以及整车利润空间的日渐萎缩,二手汽车市场正逐渐成为汽车业的新增长点,而同时,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极大地促进中国二手汽车市场更快的发展,未来二手汽车交易方面将出台更多法规进行规范和促进发展。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二手汽车市场前景相当乐观。

观念滞后成首要障碍

虽然我国二手汽车市场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同时还得到政策的扶持,发展前景相当广阔,但相对于新车市场来说,二手车市场发展是严重滞后的。

我们认为,导致二手车行业发展较新车市场之后,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汽车市场还处于成长期,二手车资源有限。同时,新车市场价格不断下滑,二手车价值评估体系不稳定,不利于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政策、税制、标准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手车市场发展。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安全无保证成为制约二手车交易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在少数表示不会购买二手车的被访者中,认为“二手车背景不明,无法保证安全性”的被访者接近6成,成为制约二手车交易的最主要因素。另外,情感上不能接受别人用过的车、维修保养费用高、价格差别大,怕花冤枉钱、售后服务没保障、手续不全,怕买到赃车、可选车型不多,也是一些人不选择二手车的原因。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刘瑞柏
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374771
关注
133
文章
354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