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占领中国奶粉市场60%的交易额
今年1-10月,我国进口奶粉37.9万吨,同比增14.5%,进口额13.9亿美元,同比增25.5%,我国进口奶粉从2008年的14万吨迅速增长至2010年的48万吨,洋品牌奶粉在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销售总额的比例也已高达60%-65%。此外,目前中国内地排名前10位的奶粉品牌中,有5个为外国品牌。
洋品牌奶粉价格越涨越受追捧,本土奶粉努力卖乖消费者依然不买账。一迎一拒之间,洋奶粉已经悄然拿下半数中国奶粉市场。
洋奶粉横行中国
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我国的奶粉市场发生了剧烈震动,国产奶粉在民众心中形象一落千丈,销售状况也惨不忍睹,而与此同时,诸多的洋品牌奶粉却紧紧抓住这个“人”赐良机,大举挺近中国并迅速占领了中国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60%以上。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11月中国乳制品行业月度市场监测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全国累计生产乳制品1937.59万吨,同比增长12.8%;生产液体乳1678.07万吨,同比增长12.72%,其中10月份生产乳制品208.49万吨,同比增长10.22%;液体乳179.91万吨,同比增长8.53%。
《报告》还显示,今年1-10月,我国进口奶粉37.9万吨,同比增14.5%,进口额13.9亿美元,同比增25.5%。而从奶粉的种类的进口情况来看,10月进口脱脂奶粉量累计同比增长40%,单月价格同比涨12%,全脂奶粉累计进口增长7%,单月价格增速3%。
在目前中国内地排名前10位的奶粉品牌中,有5个为外国品牌,洋品牌和进口奶粉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目前,洋奶粉品牌在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已经达到60%-65%。
洋品牌奶粉价格水涨船高,却仍然深受追捧。2008年我国奶粉进口量仅为14万吨,到2010年已达48万吨,2年间暴涨超过240%。今年1-10月,我国共进口奶粉37.9万吨,同比增14.5%,其中从新西兰进口31.3万吨、澳大利亚1.63万吨、美国1.78万吨,进口均价为3662美元/吨,同比涨9.5%。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奶粉进口总额达到13.9亿美元,同比增长25.5%。10月份,进口奶粉均价攀高至3825美元/吨,同比涨2.7%。
美国农业部曾预计我国今年将进口50万吨奶粉,但从前十个月的形势推断,该目标将难以达成,但预计明年一季度我国奶粉进口量仍将大幅上涨。
随着洋品牌进口奶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其质量安全问题也被日益关注并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而自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新国标实施以来,本土知名品牌的新品经陆续上市,销售业绩稳步上升,得到了一个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前瞻产业研究院乳制品行业研究员吴朝瑜认为,洋品牌奶粉占据国内市场交易总额超过60%,这与国内奶粉事件后国人对洋品牌奶粉的追逐有关,洋品牌奶粉在中国的总销量虽然不大,但其售价较高,附加值也高,销量更是在节节攀升,所以交易额占60%以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国标的实施从整体上大大提升了国产品牌奶粉的核心竞争力,国产奶粉应该抓住新国标所赋予的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提升自身形象的同时,要敢于对外资品牌发起全面挑战,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市场。”吴朝瑜指出。
洋奶粉的进口产业链
08年奶粉市场地震之后,国内乳制品厂商为迎合国内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中国不仅从国外进口奶粉,还直接进口奶牛,甚至连这些奶牛的草料都依赖进口。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11月中国乳制品行业月度市场监测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10月,我国一共进口奶牛76721头,进口额高达1.96亿美元,仅10月份就进口10966头奶牛,进口额为3035万美元,预计全年进口量有望达到10万头。10月份进口奶牛数量前三位的省份是辽宁、内蒙古和山东,进口量分别为6065头、2759头和2142头。
供应进口奶牛食用的进口草料主要包括苜蓿草和燕麦草。随着奶牛进口数量的剧增,我国进口苜蓿草和燕麦的量也与日俱增,仅今年前十个月进口草料就高达20.52万吨。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苜蓿草进口量高达19.35万吨,同比增长10.86%。虽然苜蓿草价格持续上涨,但10月份我国苜蓿草进口量仍高达3.12万吨,同比增长18.04%,进口额1228.4万美元,同比增加68.1%,进口均价为394美元/吨,同比增加42.75%。预计全年有望达25万吨,涉及金额6670万美元,增长率约为42%。我国进口的苜蓿草主要来自于美国。
燕麦草方面,今年1-10月,我国共进口燕麦草1.16万吨,且全部进口与澳大利亚。
前瞻产业研究院乳制品行业研究员吴朝瑜认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经过几次大的安全事件以后,生存环境已经相当脆弱,国内乳企在发展依然困难重重。随着国外的奶制品的涌入,甚至是奶牛及草料都一起来,那国内的奶农、乳制品企业的生存环境势必更加恶劣。
吴朝瑜指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国内乳企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境,那国内乳企相对于洋品牌的地区优势可能也会消失殆尽,消费者的信心也只会越来越弱,洋品牌或将全面超越本土品牌。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