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沼气,破解农村环境及能源困局
日前,一种新型太阳能沼气装置在辽宁丹东投入试运行,该装置根据太阳光—热转换原理,利用太阳能给沼气池加温,实现太阳能、沼气能两种能源互补,不间断地供应沼气,其产气率为目前普及的沼气池的6~8倍。
该装置采用注水式循环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短路流、涡流等现象,有效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传统沼气池发酵效果差、产气量低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适宜北方农村处理垃圾、粪便、废弃物、净化环境和农户生活、生产使用。该项目预计于2012年正式投产运行,设计年产量为5000套。
从东北放眼全国,我国广大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持续恶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发展沼气已成为破解农村环境与能源困局的有效途径。
农村环境困局
农村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人们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的生活废水废渣等直接排入生活环境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涂乱堆、禽兽乱跑”仍是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脏乱差”现象相当普遍,且程度严重。
“脏乱差”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水质变差及土地贫瘠。
在部分农村地区,人们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随意处置,给乡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某些村内河道被垃圾填埋甚至因此而断流,引用水源因此而遭到破坏,人们饮水缺乏安全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不及40%,3.2亿农村人口饮水缺乏安全保障,其中1.9亿人常年引用水有害物质超标,6300多万人饮用高含氟水,3800多万人引用苦碱水。饮用水安全问题导致某些农村地区疟疾流行。
环境问题对土地的污染影响则更为久远,更为广泛。当前农村土地由于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及无水灌溉等,大量污染物在土地中残留,全国受污染耕地高达1.5亿亩。在受污染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将直接威胁着更大范围内的更多人群的健康。
此外,随着工业企业大规模向农村地区转移,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也随之加剧。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城市工业不断向农村地区转移,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城镇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超标排放,严重破坏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全国因此被占用和损毁的农田面积超过200万亩。
前瞻产业研究院能源行业研究员贺清阳认为,农村环境问题不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联系,而且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势必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能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城镇化浪潮没有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粗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一边是有意或无意的忽视甚至是浪费,另一边却是日益加剧的能源缺口。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常规能源资源,农村可供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如薪柴、农作物秸秆草类、人畜粪便、煤炭、液化气等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原料,其中煤炭及液化气等均为不可再生资源,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又受到季节或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法大面积满足需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1-2015中国沼气产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20亿吨(风干,含水量为15%),其中稻草约为2.05亿吨,占理论资源量的25%;麦秸为1.50亿吨,占18.3%;玉米秸为2.65亿吨,占32.3%;棉秆为2584万吨,占3.2%;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为3737万吨,占4.6%;豆类秸秆为2726万吨,占3.3%;薯类秸秆为2243万吨,占2.7%。
《报告》还列举了包括禽畜粪便、生活垃圾及工业有机肥料等沼气原料的可开发情况。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