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市场有望超过千亿【组图】
康复医疗产业链较短,民众对康复医疗认知度、接受度较低
康复医疗产业链较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游是康复器械、药物生产商;中游是康复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出售康复药物及器械的零售药店等机构;终端则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康复治疗机构可分为:康复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康复科(综合医院中的康复科)、康复门诊(康复诊所)、康复医疗院、准康复医疗机构(如长期留治机构、病残护理院等)等。
康复医疗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人群,即老年人群、残疾人群与慢病患者人群。我国每年约有超过7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治疗,相较于全国接近8500万残疾总人口,占比10%不到。受制于康复意识不足,康复教育的缺失,我国潜在存量康复需求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未来随着相关配套机构与政策的到位,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潜。
据相关调查,我国接近24%居民完全不知道康复治疗,仅有26%居民对康复治疗具有正确认识。对于大众熟知的理疗疗法,也仅有3%居民经常尝试,同时62%居民从未有过尝试想法。
我国人均康复花费较低,未来康复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
2013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为200亿元左右,美国为200亿美元(不含长期照护);我国人均康复花费15元,美国人均80美元;中国消费者在康复上的支出上的落后,意味着国内康复行业还相当不成熟,大众康复意识、设备、人才、产业链都很初级。
2017年,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约380亿元。随着国内中产阶级扩大化,更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将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市场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指出,按国内约2亿中高收入人群能达到美国康复消费水平(人均80美元康复消费),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以上。
高新科技应用成趋势,生物能量信息技术不可替代
1、在未来康复医学中,由于人类寿命延长和生命质量提高,有赖于医学科学和技术整体水平之长进,所以人类对高新技术应用则有更多期盼。人类希望应用最新前沿技术对“疑难杂症”、对生活方式疾病、对中老年病、对影响人生活质量之骨关节病、精神心理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防治等等,能提供更多实用之康复手段和解决办法。
2、在医学领域里引进和采用更多新技术,对传统康复医学思维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战。比如采用生物反馈技术、全新数字摄影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微电子脉冲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分子设计和模拟技术等,将促进生物能量信息技术成熟,作为整合医学最重要之技巧,被全球思想前卫医生接纳,并在使用中构建中西医融合新的高架桥和快速通道。
3、生物能量信息技术,由20世纪后期仅限于对于诊断之重要贡献迅速发展为当今临床医疗之整合运用。对帮助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身心功能障碍者,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对人体功能测定、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对通过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之其他功能,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都将带来不可替代之巨大推动作用。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康复医疗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康复医疗行业未来...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