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应不应该向学生收费
最近,一份名为《温州大学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收费标准》在网上引发热议。《标准》注明,最贵的是周末及节假日18-22时的室内篮球场,为400元/小时;最便宜的是周一至周五9-18时的乒乓球,为20元/小时。有网友提出,对学生也收费太不厚道了,也有网友认为,不少高校都有类似收费做法,是个普遍现象。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多为事业单位,其性质决定了体育场馆供给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及其自筹。从近年来高校体育场馆供给所需资金的来源渠道来看,政府财政拨款的比例逐步下降,而学校自筹资金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九五”以来高校体育场馆资金来源中学校自筹资金的比例为49.2%,而“十五”前三年学校自筹资金的比例增加到58.8%,其中在2001年高校新增体育场馆的资金来源中学校自筹资金比例更是高达65.7%。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体育场馆建设资金越来越依靠学校自身,为了实现体育场馆盈亏平衡,学校对体育场馆进行收费无可厚非。但学校对体育场所收费可以采取分区间的方式,比如在运动高峰时期收费,以达到控制运动人员和场所管理的目的。学生是无收入群体,收费原则上不能加重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因此对收费标准的设定应有严格规定。不过,学校体育场馆可以向社会大众开放,并进行收费,这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的经费来源渠道。学校体育场馆集资源、功能、人才、人文环境优势于一身,只要做好管理,无论是服务的质量还是种类,都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体育锻炼需求,达到双赢的目的。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