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摩擦不断,在华日企是蛰伏待机还是加速转移?
2012年12月13日,中国海监飞机赴钓鱼岛巡航时,日方出动军机公然侵犯我国钓鱼岛领空,再次挑动我国民众的神经。在我国大规模抗议游行已告一段落的今天,钓鱼岛的硝烟似乎却未随之落定。相反,从近期的走势来看,双方的争端已由民间转向执法力量间的立体化对峙。
从钓鱼岛争端开始,在华日企的日子便不好过。2012年9月16日,中国50多座城市同时爆发反日游行,从那时起,日企在华的日子瞬间滑到历史的“冰点”,仅10月期间,便有118家日企公开下调其业绩预期。虽然近三个月来下滑的速度有所放缓,但面对中国民间弥漫的反日情绪和企业在华业务持续的亏损,大部分日企在对华投资方面都选择了观望,其中一部分已经将投资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钓鱼岛对峙的持续和企业业绩下滑的压力迫使在华日企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蛰伏待机还是加速转移?
1、蛰伏?—— 恐不止一个“冬季”
只要钓鱼岛对峙持续,民间经济抵制就存在。日本不愿意妥协,而中国更是在美国力挺日本的情况下仍用语言和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绝不妥协,领土主权,寸土必争。钓鱼岛对峙,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从更深层次来讲,是两个民族灵魂深处的碰撞,而这种民族间的仇恨来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中国可以对美国妥协,尽管美国一再把中国作为未来最大的假想敌,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中国的选择更多的也是隐忍;中国可以对台湾妥协,可以将问题留给下一代,不统不独以期共同发展;中国甚至可以对越南妥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对日本,任何人也没有选择退让的权利,即便是在美国食言,宣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而中国胜算极为渺茫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在坚持,中国的人民仍在呐喊,中国的巡航也由领海巡航转向海空立体化巡航,因为半分的退让也会牵动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因为它是大洋彼岸的那个岛国日本!
2、转移?—— 三重压力
首先是资金压力。对日企而言,要实现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需要具备较为强大的资金实力。对于资金周转较为方便的大型日本企业而言,支撑到实现盈利的产业转移周期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从场地建设、渠道建设到专业人才的招募、市场的开拓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对于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则情况便更为悲观,资金实力并不强大的中小企业,在中国业绩持续亏损的同时,要支撑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将困难重重。
其次是原材料和市场压力。日企要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投资,需要考虑的是东南亚国家是否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例如碳纤维产业要转移到越南,而整个越南国内却没有任何碳纤维产业基础,那么转移到越南的碳纤维企业将不仅需要在国外进行原材料进口,同时产品又得出口到国外,可以预见,对企业而言利润将会受到极大地压缩,投资也会变得风险重重。相对中国而言,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大部分产业链的覆盖环节上,都远不如中国完善。
最后是人才压力。在中国,基本上每所大学都会设有日语专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学日语的人数多达83万人,对日企而言,人力资源能够完全满足在华日企需求。而在东南亚国家,例如越南,日语仅是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被外交专业学生选学。从人力资源来看,日企很难在东南亚国家招到两语双通的优秀人才。
3、路在何方?—— 日企的抉择和可能的机遇
无论是蛰伏待机还是加速转移,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华日企的日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非常难熬。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仍在发酵的过程中,日企转移的较少,观望的居多,而值得日企观望的机遇可能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对中国新一届政府对日政策的观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当选后不久便来深圳考察,此举被多家媒体解读为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具备同样的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化改革开放战略,更是被定位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延续。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日本为模板,日本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援助国,中国66.9%的外来援助来自于日本。新一届政府是否会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而在钓鱼岛问题上作出适当妥协,这就不得而知。个人认为,世界上因政治问题引发经济制裁的案例笔笔皆是,但由于经济发展压力而引发政治妥协的案例却寥寥无几,伊拉克没退让、伊朗没退让、接受援助答应退让的朝鲜于2012年12月12日再一次试射了火箭。
其二是对日本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抱有期待,尤其是对中日韩自贸区的期待。个人认为,首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变动太大,虽然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宣布2013年年初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但近年来因钓鱼岛冲突的中日交流搁置事件却屡见不鲜,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在钓鱼岛问题加剧的情况下变数较大。其次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周期较长,即使谈判顺利进行,也将会存在较长的一个建设周期,需要三方敲定各方面细节,例如贸易自由化部分的结构、减让表的确定等,而这也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