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储能产业该如何避开光伏产业覆辙?

分享到:
20 章诵兰 • 2012-10-11 09:14:06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867G0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这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都指向同一项技术——储能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被认为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

当前,储能产业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正如同所有的新兴产业一样,现阶段中国储能产业前景很光明,道路很曲折。如何在机遇到来之际把握政策风向、破解商业化难题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自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到“储能”以来,各类倡导和支持政策层出不穷。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分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等等,无一不把储能产业作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致使在学术界和实业界,普遍存在一种思想:现阶段,我国储能尚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都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只有在政策的倡导和支持下,储能产业才能进行基础研发、应用验证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不可否认,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无形的手”——市场。忽视市场调节,强调政府行为,导致市场失灵,致使行业产能过剩、企业亏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光伏产业就是“鲜血淋漓”的事例。

虽然我国社会各界对储能产业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政府亦通过发布专门针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法规;通过对科研创新的鼓励支持;通过对重点示范项目的投入引导等,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但我国要像日本、美国一样,将储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还没有成型的储能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市场机制、技术方案及盈利模式都还不成形,而这当前储能产业发展的瓶颈。

前瞻产业研究院储能产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针对储能产业,我们必须两只手都要抓,不能有失偏颇,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严禁杜绝一哄而上,特别是地方投资要谨慎,不能让其成为地方政府显示政绩的平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产业链的衔接与整合。只有这样,我国的储能产业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章诵兰
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628521
关注
38
文章
557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