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民营担保进退维谷 不正其身难言发展

分享到:
• 2012-09-03 09:11:04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1011G0

近年来,许多无法为资金找到合适出口的民间资本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为名,纷纷进入担保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担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1-2010年的十年间,在财政、金融、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机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1年我国担保机构数量为582家,而截至到2010年年末,我国担保机构数量增长至6030家,较2009年增长了8.7%;2011年由于行业规范整顿,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较2010年的4817家大幅减少至4300多家,同比降幅约为10%,预计2012年全国担保机构数量保持在5000家以上。

2005-2011年中国担保机构数量及其增长情况(单位:家,%)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担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受利益驱动,其中少数担保机构异化为高利贷平台。在一些金融总量不大的中小城市,高峰时冒出数百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它们共同的路径是私设“理财中心”,以高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再放贷,高进高出牟取暴利。从多省的调研信息显示,近几年民营担保行业大跃进的地区,目前都在“还债”。

目前,国内综合类担保公司主要分为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和民营担保公司。据统计,当前国有及控股担保机构占总数的23.67%,在近年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国有担保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几近撑死,民营担保公司则走在风口浪尖,几乎饿死。但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银行选择与有背景有实力的国有担保公司合作也不足为奇。

在2011-2012年间,数量庞大的民营担保公司问题频发,尤其以“中担事件”为重,给担保行业制造了不小的“地震”,然而,这场担保行业的“八级地震”似乎早有预兆。

2012年龙年春节前夕,随着银行贷款陆续到期,债权企业发现北京市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公司无法正常归还自己的“借款”。随后事态不断升级,截至2012年2月1日,卷入中担担保的债权企业数量有294家,债权金额约为13亿元。

中担担保业务的流程为:企业提出担保申请―担保公司受理企业申请,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出具调查报告―公司评审会会议—担保公司、银行、企业签订相关贷款、担保合同―银行放款,担保公司正式承保―担保公司进行保后跟踪监督—企业到期偿还贷款,担保项目终止。

上述流程也是一般担保业务的流程。而中担担保对其业务收取的担保费率一般为2.5%左右,并没有满足担保费的收入。于是,中担担保以客户抵押物不足为理由,同时以高利息为诱饵,对企业的贷款以“借款”或“理财”名义进行“截留”。针对不同企业,中担担保截留的比例不一,一般在贷款总额的30%-50%之间。同时,中担担保“截留贷款”的同时会承诺给企业一个固定的收益率,一般年利率通常在12%-18%。至于中担担保将这些贷款去做了什么,债权企业并不知情。

分析认为,融资性担保因其高杠杆而带有准金融属性,它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发展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准入资格、股东构成、人员背景把关不严,如果受利益驱动而卷入民间集资和放贷,加上有效监管缺失,更加剧了行业风险。出问题的公司普遍都有两大“硬伤”,一是资金使用不符合规定,资本金虚假注册情况普遍存在,股东抽走资本金情况严重,银行代偿风险剧增;二是业务“异化”,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容易导致风险集中爆发。

“中担事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目前已经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涉及面之广令行业陷入“震后”的极大恐慌中,众多银行开始也叫陆续停银担合作的模式。如果市场风险继续蔓延,会有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陷入危机。这将极大地挤压担保行业的生存空间,给本已风雨飘摇的行业增加更多不确定因素。 担保业路在何方?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担保公司开始寻求担保行业新的增长模式,部分担保公司试图增加担保品种,如中小企业集合债、信托产品等。但是发行中小企业信托产品成本较高,经信托公司、银行、担保公司多层成本叠加之下,综合年利率约15%,能够承担如此成本的企业并不多,另一部分担保公司则正积极延伸产业链的担保公司,比如开办小贷、咨询服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不过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担保公司都能成功转型,实力不济的担保公司只能观望甚至无奈选择退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担保行业研究小组认为,随着商业担保公司盈利空间的缩小,未来或许会因为转型升级而逐渐退出市场,而剩下的担保公司会越来越集中,或将出现几个担保行业巨头。此次洗牌对行业的规范以及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好处,而中小民营担保公司要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自身业务的规范,以及政府对民营担保公司的支持,充分发挥民营担保公司的灵活性,扩大担保公司的资金获得渠道以及资产业务范围,建立相应的担保行业财务风险控制指标。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