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经济学人 » 行业问答
  • 邀请演讲
    曹烽 曹烽 的回答 2019-03-28 23:29
    限于篇幅,仅对第二问和第三问做出解答。

    一、结构性产能过剩对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影响

    1、增加行业负担 

    结构性产能过剩给行业带来的负担是持续的。一是已经把大量的资金、人才资源集中在产能扩张上,影响了技术研发的投入,为追求产量提升而轻视了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二是未来在产能整顿上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政府、市场、企业等各方还需在投资管理调控、监管体系改革、准入退出机制、企业协作与竞争机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必定造成对技术创新、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当前,日本松下宣称在中国建立电池工厂,韩国三星SDI、LG Chem等企业瞄准中国退出补贴后的市场,外资先进企业在高端动力电池市场上有非常大的竞争力。 

    2、延缓技术创新 

    实际上,日本、韩国在电池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企业数量少但各有其优势,在与车企形成战略合作的同时,以提升电池技术水平、降低成本为培养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相反,我国电池行业目前存在产能盲目扩张的现象,整体呈现"多、散、乱"的局面,龙头企业在产品技术水平、成本管控、生产管理体系上较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小企业陷在规模的困境中,盲目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造成了资本浪费、研发积累不足、人才缺失。技术创新恰恰是离不开资金、研发、人才三大要素的支持,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成为动力电池行业走向以技术导向的发展道路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动力电池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整体研发实力偏弱,缺乏具有产业重大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在高精尖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据国际专利分类表(IPC)检索,目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企业被日、美、韩、德等国垄断,这些企业专利数总计为3278件。其中,日本企业5家,占总数的50%,专利数占比达66.36%,丰田1家企业专利数占比高达38.71%;美、韩企业数量均为2家,各占总数的20%,专利数占比分别为16.44%和9.23%;德国仅博世1家企业入围前10名,占总数的10%,专利数占比为7.97%。中国没有企业入围前10名,这表明,在动力电池产业专利数量方面,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相关动力电池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专利壁垒尚未形成。 

    3、回收利用压力大 

    盲目扩张造成了低端产能过剩,投入到市场的低端电池在技术性能、一致性、耐久性方面参差不齐,意味着我国动力电池退役数量增加、退役品质离散度大、回收利用难度增大。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模仍未形成,检测标准不确定、梯次利用经济性和资源利用率较低,低端产能过剩势必将造成回收利用行业的负担。此外,产业的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发展周期自身存在不同步的特点,整车企业的产线建设周期一般为1.5-2年,动力电池企业的产线建设周期约5年,而上游矿产资源的建设周期涉及勘探开采环节,往往需要更长的建设时间,甚至高达10年,中间环节的动力电池企业盲目扩张将打破与上游、与下游的供需平衡,加剧产业链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储能业务稳步成长,将成为消化锂离子电池过剩产能的重要去向。尽管储能电池技术种类多样,但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技术,目前的主要障碍在于锂电池较高的成本。根据储能技术的市场需求,锂电池成本降至0.9元/Wh时即具备应用价值。未来几年动力电池的价格仍将持续走低,尤其是过剩比较严重的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下行空间和压力都较大,一旦储能市场被打开,目前产能过剩的局面将迅速得到缓解乃至扭转。

    二、动力电池行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强产能预警,强化安全监管

    有效、真实的产能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和企业合理决策,可建立产能发布和预警机制,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进行信息的核查与及时发布,杜绝"烂尾"工程和"占坑"行为,重点关注产能利用率和产能变化。 

    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加强违规电池产品的监管力度,对出现电池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并实施有效的惩罚措施。

    2、鼓励市场化兼并重组

    在淘汰低端产能中,市场将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落后、规模过小、形式分散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下自然会被淘汰。随着市场机制的发挥,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加快步调,企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发展重心由扩产转向提质降本和技术突破 

    当前动力电池主流企业的发展战略重点不再是产能扩张,而应是如何优化产能、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实现产品的提质降本,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我国动力电池整体技术水平与日韩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日本松下是特斯拉的特定供应商,一款已经量产的21700NCA三元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以上,成本约合1元/Wh,基本达到了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且整车企业对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亟待技术突破。因此,企业应当加大支持基础研究,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强产学研政的协同发展,利用技术创新向高端领域集中,创造竞争优势。 

    4、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对于动力电池的提质降本、产能优化具有关键作用 

    一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还是以"量"取胜,生产规模大但品质不如日韩,尤其是一致性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动力电池行业属于制造业范畴,智能制造能有助于品质的精准控制,并降低生产成本。根据"真锂研究"的统计,国际龙头企业的生产线自动化率约85%,国内的一线企业自动化率不到60%,二三线企业更低平均不足30%;国际制造合格率90%,而国内仅为70%-80%。动力电池智能制造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系统,达到"工业4.0"水平。提升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仍然需要企业和政府持续的大力投入。鼓励企业推进动力电池轻量化、标准化发展,在确保电池安全系数的前提下,提高同体积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直接降低电池成本;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与动力电池及其生产设备制造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建设动力电池智能生产制造体系,实现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5、注重战略布局 

    一是向上游布局关键锂钴矿资源和关键材料,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国际化的战略性资源绑定是动力电池企业的重点方向。二是向下游与整车企业深度合作,充分了解配套电池的需求和要求,提高产能利用率和提升电池产品的技术水平。三是重视并尽早规划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的环节,打造电池产业链的闭环生态系统,也是动力电池企业帮助保护国家资源安全及环境安全的责任。 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这里既充满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

免费报告

  • 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经济学人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 经济学人App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