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请演讲总的来说,参与第三方支付业务需要有央行发予的牌照,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停止增长,企业多通过收购现有牌照参与。
1、第三方支付政策收紧,监管趋严
2016年以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行业监管环境的宽松,而随着行业乱象的频发,国家也加强和加快了对行业的整顿清理。近20年来,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汇总,国家至少出台25条第三方支付行业相关政策,来促进和规范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
其中,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政策明确规定了在第三方支付业务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客户备付金账户应开立在人民银行或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不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防止支付机构以"吃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理顺支付机构业务发展激励机制,引导非银行支付机构回归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
另外,2017年12月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做出了针对二维码支付可能引发的风险隐患,填补制度空白。在重申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持牌经营、切断与银行多头直连、遵守跨行清算系统规定、不得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情况下,《规范》将二维码支付分为静态条码和动态条码,并采取了交易限额管理,要求发行二维码的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在确保风险可控和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置相匹配的日累计交易限额等规定。
2、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发不撤"成为历史
3、通过收购参与存量第三方支付
事实上,在央行收紧牌照发放以及采取严格续展工作后,市场上便迎来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收购和转让潮。目前,包括小米、恒大、唯品会等知名企业的支付牌照都是通过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取,其主要目的是为自身产业内的业务提供便利,同时进行输出,掌握更多的大数据源。但由于价格高昂,并且有无法续展的风险,预计未来几年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被大型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企业收购,收购潮继续涌现,行业整合将持续加剧。
图表2:第三方支付收购事件汇总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