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经济学人 » 行业问答
  • 邀请演讲
    黄斌城 黄斌城 的回答 2019-03-16 11:45

     谢谢您的提问: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由2004年的1.4亿人次增至2016年的11.47亿人次,年均增长超过16%,其中青少年游客数量累计达到32亿人次(注:此处统计人数为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 截止至2017年年,红色旅游人数更是同比增长15.4%至13.24亿人次,景区综合收入增长18.3%,均高于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9%)。按照《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要突破15亿人次。驴妈妈旅游网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红色旅游的主要客群已由60后、70后向80后、90后转移。2018年年1月至6月,驴妈妈旅游网平台红色旅游游客平均年龄为33岁,在红色旅游总人数中80后占24.9%、90后占8%、00后占5%。携程数据则显示,红色旅游游客中,80后和90后的占比已升至39%,60后和70后则降至32%。

    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能更多的在政策、资金、跨流域交流等方面对研学旅行给予支持。因此,研学旅行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国家从 2012 年到 2016 年通过《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下文简称《意见》) 等一系列文件,加强指导工作,使研学旅行由设想变为现实。在具体引导工作中,我国通过协同交通部门、铁路部门以及学校和保险公司推进研学旅行的费用减免政策,沟通社会团体拓宽融资渠道。例如,教育部指出交通部门要严格执行儿童票价优惠政策,铁路部门在能力范围内给学生提供便利; 文化、旅游等部门对研学旅行实行门票减免,提供优质服务; 保险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并实行优惠政策; 经费筹措渠道和形式多元化,将社会捐赠和公益性研学旅行纳入资金筹措范围。在实践中,北京、上海与重庆等地中小学校积累了较多开展研学旅行的经验。例如,北京中学、重庆市巴蜀小学等校的组织机制和实施流程、活动形式、选点及主题确定等可以推广和复制到国内其他学校。国外学校开展户外教育的时间早,基地建设和保障性措施较为规范。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推广研学旅行也面临以下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 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研学旅行实施的广泛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东、中、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家庭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环渤海地区和江浙沪地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水平最高,各省份的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水平呈“东—西—中”方向递减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我国各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人民的求学愿望和教育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 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教学条件等差距甚远,农民工子女进城教育问题突出;

    中西部地区乡村小学无法全面开展基础知识教育,在这些地方开展研学旅行难度更大; 广西河池农村地区小学只有英语课本却无英语课,教育资源配备不到位的情况使广大家长忧心忡忡; 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经费输入,影响研学旅行的经费筹措问题。因此,当前研学旅行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不得不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二) 国家层面针对性法律的缺乏影响研学旅行

    开展的深入性国家将安全保障方案的制订,事故处理、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落实为具体的可操作措施,这有利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近几年,教育部发布了《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这在阐明研学旅行重要性,推进课程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但是,国家层面仍未建立有针对性的、体系化的法律法规,这必将增加家长顾虑和地方的相关探索工作难度。教育部指出,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之前要有方案、备案和应急预案,沟通不同部门。但沟通部门多,事物繁杂,活动前的方案报送、审批等工作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也将给学校带来教育压力之外的其他压力。学生安全是学校开展所有活动首先且必须考虑的问题,安全出行是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合理区分责任、整合保障资源是学校拓展研学旅行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学校成为宣传研学旅行的关键。学校与地方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树立榜样并做好宣传,让家长与学生深入认识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因而,从短期看来,研学旅行在较短时间内广泛推行具有一定的难度。

    ( 三) 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研学旅行推进的精准性

    研学旅行需要教师跨出课堂,掌握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问题处理等综合能力。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因而,对于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程度也不同。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 邀请演讲
    蔡志濠 蔡志濠 的回答 2019-03-16 19:01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国红色旅游产业迎来井喷,累计游客接待量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其中,2017年,红色旅游人数达13.24 亿人次,同比增长 15.4% ,平均每个中国人去过一次红色旅游景点。

    同时,游客年轻化趋势明显,红色旅游不再是中老年人群的专属爱好,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正在成为红色旅游的中坚力量。

    红色旅游当前的发展困局

    自带流量只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将流量转化、升级才是红色旅游向成熟阶段迈进的重要步伐。要求红色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正确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及未来走向,需要在各个维度深度探索,其中涵盖了最重要的点、线、面三层聚力,即文化元素、区域合力、配套发展。

    1、文化元素挖掘不深,无法形成深度的红色旅游体验 

    国内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虽然已达到300家,但是,一些地方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挖掘仍然不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仅在重要节日、纪念日期间,组织成员到周边的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参观,形式单一乏味,多为走马观花式的红色教育游览,过程缺乏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未能让游览者真正"游起来",形成系统的、丰富的、深度的红色旅游体验。

    对红色旅游认识和挖掘不深,导致这些红色旅游景区中的绝大多数仍然停留在遗址保护和纪念馆建设等简单的产品形式上,陈列、展示、宣传方式和手段较陈旧,缺少有震撼力、影响力的项目;许多景点过于简单化、程式化、趋同化,大多是博物馆式"画像 文物 文字"的陈列,严重缺乏互动性、体验性,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此外,还有不少旧址仍处于未开发利用状态,就资源卖资源,缺乏故事性和体验感,产品同质化严重。

    红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元素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景区和目的地的品牌系统构建、产品体系规划、节庆活动打造、营销传播制定、文创产品延展都需要围绕红色文化内涵展开。

    图表1:红色文化挖掘与应用示意图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因此,文化元素挖掘不深入,直接导致目的地各个维度的开发打造都停留在表面,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潜在价值。

    2、景点景区合力不足,无法形成经典的红色旅游线路 

    景点的单体能级很重要,能级越高,景区的能级一般也越高。但是,除了单体能级重要以外,单体之间的协同和联动也同样重要。只有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协同联动,才能发挥"1 1大于2"的协同效应。

    比如,某抗战遗址,位于城郊的一座山上,交通极为不便,游客前往参观很麻烦。如果该遗址只是孤立存在,游客很可能会放弃前往,但如果与周边多个红色景点进行联动,甚至整合临近的登山、徒步、农家乐等板块,形成颇具规模的红色旅游线路后,游客前往参观的概率将大幅提升。

    然而,这正是国内许多红色景点、景区和目的地所存在的问题,他们之中不乏高能级个体,但依然停留在"单兵作战"阶段,缺乏"全域"视角,与周边区域未形成联动,没有形成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和目的地。

    以某历史名城为例,辖区内各景点、遗址分属不同部门,因此很难设计出可以全面展示该城市红色历史的经典旅游线路。同时,线路产品不够成熟完善,又导致在外进行市场拓展时不能充分发挥竞争力。业界人士纷纷认为,打破行政区和部门间的界限,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该市"红色旅游链"的经典游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整合市内红色旅游景点外,还需联手周边省市的红色景区,打造全新的"红色产业带",方能解决红色旅游发展合力不足的问题。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 snowy snowy 的回答 2020-04-03 10:48

    最终意义是育人,那么研学对育人有深远影响,当然在育人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不仅是学生,家长校长。大家还知道什么可以一起讨论。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

免费报告

  • 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经济学人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 经济学人App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