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经济学人 » 行业问答
  • 邀请演讲
    吴小燕 吴小燕 的回答 2019-01-29 14:29
    渔业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近40年来,我国渔业科技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缩小。《"十三五"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规模进入世界前列。我国远洋渔业自1985年起步以来,持续较快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装备水平和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国远洋渔业企业162家,比2010年增长46%;远洋渔船近2900艘(含在建渔船),作业船数比2010年增长66%;远洋渔业总产量199万吨,比2010年增长78%。作业海域涉及42个国家(地区)的管辖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以及南极海域。其中,公海作业渔船1329艘,占世界公海作业渔船的6%,产量132万吨,占世界公海渔业产量的12%,船数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不少问题。绿色和平2017年发布的《中国海洋幼杂鱼捕捞现状及对中国可持续渔业发展的启示》显示,保守估计,包括各种捕捞类型在内,中国近海渔获物中30%为体型过小、种类太杂而无法食用的"幼杂鱼",每年的总重量接近400万吨,超过日本全国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 
    2018年12月9日,中国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在北京表示,中国一方面需要发展渔业来改善人们食物的营养成分、解决食物供给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和控制渔业、不让渔业破坏海洋生态——中国可以在这两方面为世界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渔业过度捕捞已经成为全球最严峻的海洋问题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90%的鱼类资源已经遭到过度捕捞或充分捕捞,渔业资源的衰退将对数亿依赖海洋为生的人口的粮食和生计带来威胁。
    作为海洋捕捞量占世界总量18%的全球最大渔业国家,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过度捕捞。中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海洋捕捞产量为1300多万吨,按此比例估算,幼杂鱼的总重量接近400万吨,超过日本全国一年的海洋捕捞产量,远超过渔业专家建议的800-900万吨的最大可捕量。 
    此次韩旭副局长提出的"中国方案",正是为了应对和缓解持续数十年的过度捕捞,给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提供喘息和恢复空间。
    这个方案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
    一、到2020年,将中国的捕捞能力降低15%,其中渔船数量减少2万艘、渔船马力削减150万千瓦; 
    二、削减309万吨捕捞产量,将捕捞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下; 
    三、对非法、未报告、未受管制的捕捞行为(以下简称IUU捕捞)采取"零容忍"态度。
    《"十三五"全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则提出到2020年,全国远洋渔船总数稳定在3000艘以内,渔船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年产量230万吨左右,远洋渔业自捕水产品运回国内比例达65%以上。严控并不断提高企业准入门槛,远洋渔业企业数量在2016年基础上保持"零增长",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增强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创新与竞争力。产业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一批远洋渔业综合基地。远洋渔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涉外违规事件得到有效遏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针对海洋捕捞产量和渔船数量功率举措落实到实处将有助于海洋生态恢复,与此同时给渔业捕捞带来正增长。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

免费报告

  • 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经济学人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 经济学人App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