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请演讲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
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4%,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细看基建投资,不同领域分化差异较大。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10.8%,降幅扩大2.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11.4%,降幅扩大2.5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4.8%,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如果把电力投资等加上的话,整体基建投资增速大概在5%左右。以往我国基建投资增速,都是高于平均投资2倍以上的,现在已经在平均投资增速之下了,基建投资是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
基建投资下滑主要与淡化GDP激励机制,财政约束增大有关
透过现象看本质,各地方政府纷纷从"虚报"到"挤水分",其背后深刻的不同在于干部考核机制的改变。相比于以往的唯GDP论,即将GDP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当前GDP考核的弱化,对债务风险、环保、民生等变量的重视,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债务风险的控制,注重增长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
更进一步,不仅激励机制改变,债务追责更使得情况彻底扭转。在2017年地方政府债发行增速超过10%的6个省市中,新疆、天津债务增速较快,分别达到19%和18%。2018年,新疆率先叫停政府类项目,要求PPP项目全线停工,对于目前已开展前期工作的建设项目,凡是资金来源落实不了的,一律不得上报。
当然,随着去杠杆与债务收紧,基建投资的多个来源在2018年均有所收窄。例如,PSL作为地方建设的低成本资金来源,2018年以来增速出现下降;财政部2017年底以来就整肃规范地方融资和PPP业务多次发文,并要求全面规范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用四个"不得"为金融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划出了禁线等。
基建投资区域分化,海南、雄安成为新的增长极
与此同时,基建表现的区域差异明显。西藏、海南、京津冀是基建增长的较快省份,而地方债务风险较重的天津、内蒙古、新疆等省份基建投资则出现明显回落。
基建投资放缓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区域性重点战略缓释,如伴随着京津冀战略、海南自贸区战略的加速推进,预计雄安、海南将成为新一阶段投资增长极,2018年或成为基建投资区域分化加剧之年。
可以看到,2018年一季度,海南投资增长25.3%,明显高于2017年的10.1%,在所有省份中表现突出。海南将打造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这对于当前经济发展与基建水平较低的海南而言是很高要求,意味着未来海南的基建投资诸如港口、公路、桥梁、水道和机场等将出现快速的发展势头。
此外,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发布。纲要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笔者看来,雄心勃勃的规划落地必将带动环保、基建、轨道交通等多项投资快速增长,或成为未来十年带动区域投资的重要一极。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