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总裁沈颢:曾经的新闻圣徒写给妻子的墓志铭
2014-10-09 14:04:21 责任编辑:林一 来源:前瞻网
瞧,那些新闻的圣徒
作者:沈颢
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沉湎于新闻的无限可能性是危险的,但也是必需的。
“新闻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我相信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周而复始地处在这样一种天问之中。这种问题必定会击到我们,但好在它击不垮我们。
因为这个工作的实质决定了,唯有尝试才能生存,才能解恨。
而无限的可能性,正贴在尝试者的额头上,只有不停地敲击地面,才能把它刻在地上。
不停地做吧,这是我们的原罪;就像每一个我们所采访的受难者一样。原罪带来光芒。
应该尊重每一条新闻,尽管它有随时死去的无限可能性。那就为它们修建一座教堂吧。
“怎样做究竟最好呢?”
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有反省的能力、质疑的义务,就像每一个人都有修建自己的教堂的权利,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心的。
“无限地逼近真相。”这句话应该写在新闻的圣经上。每一条新闻问世,便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受难时。
新闻的无限生长速度,就是在那一瞬间暂停了一下。不停地停止吧,新闻;因为你们都是一些必需的错误。生长带来突破,停止带来颠覆。这就是我们的轮回。轮回意味着永远。
即使新闻死了,也会留下圣徒无数。
远去的鼓声
作者:沈颢
我至今都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南方周末》的时候,1992年,我21岁。我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我离开《南方周末》的时候,1998年,我27岁。
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一份报纸。所以我对他无比尊敬,也无比狂热。我庆幸在那些日子里,自己和这张报纸一起,树立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我勇气的重要来源,也一直是我人生的老师。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知我一个。我的前前后后的同事们,我的时时刻刻的读者们,我相信,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缘分。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当初我把这个标题加在我的领导江艺平的一片新年寄语上的时候,我知道我可能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出口,对一份报纸责任的描述,一种自我价值的寄托。
也许,对一个年代的温和的劝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一次把手掌怕向鼓边的时候,我明白,终有一天,他会拍出鲜血。
悲天悯人,是它带给那个年代最忠实的表情;白纸黑字,就是它带给那个年代最沉稳的底色。
道不孤,必有邻。
我尊重这张纸,并不是因为它代表的媒体标杆,而是因为她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为这张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门创新了新闻作业,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我尊重这张纸的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人道弘道,非道弘人。
作为一个仍以新闻为本业的人,在2004年,祝福《南方周末》创刊二十周年。
2004年7月16日,沈颢的妻子、插画师莫小丹去世。此前,两人刚刚推出了合著的随笔插画集《热爱》,这是他为她写的墓志铭。
一睡不起
一个人,在桃花上睡去
在桃子上醒来,又睡去
另一个人,离开秋天
来到冬天,刚刚梦见春天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1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