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鹏:一个勇敢的斗士 还是一个随意的作家
2013-04-26 14:46:03 责任编辑:QZ112 来源:前瞻网
图示:李承鹏
如果不是2011年突发其想要出一本杂文集,李承鹏现在还只是作家和前足球评论员李承鹏。也会有很多人关注他,但那都是些当年的足球爱好者,以及喜欢看他书和博客的读者。然而一念之差,今非昔比了。如今不管是喜欢、不喜欢,甚或讨厌李承鹏的人,都在兴味盎然地围观他和他的新书签售,“这次会有刀子和全武行吗”,“有红卫兵和标语吗”……
所以诸君,李承鹏是不是一个深孚众望的作家见仁见智,但他恐怕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内穿防刺衣(防弹衣的兄弟产品,专门防刀子),携一众身怀绝技的保镖出席新书签售会的作家。光是这点已足够有趣。
“我热爱这个国家”
那本“闯祸”的书叫《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新书”,只是结集出版了他过去写的一些杂文,内容几乎都曾在网上发布过。然而书中多有针砭时弊的言论,加上李大眼一贯以来以犀利及黑色幽默著称的文风,有人读起来大感一抒胸臆,有人却相当不爽,认为他偏激、居心叵测,有唱衰和抹黑中国社会之嫌。
故事的发展是以充满戏剧化。
2013年1月1日,《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出版。1月12日成都新书签售会上,李承鹏被有关部门勒令“一句话都不许说”,成为有名的“默签”事件;1月13日,北京中关村签售,遭尹国明老拳袭击及胡杨林扔菜刀;深圳签售,上演拉标语和大辩论;长沙与广州站分别因“‘两会’召开”及“临时消防检查”而取消……
短短一个月,李承鹏火了,以一种略带悲情和壮烈的方式。
“没有想到,怎么可能想得到呢?”系列签售事件发生后,关于“李大眼是不是在炒作”的追问甚嚣尘上,高晓松、木子美等小名人纷纷围观质疑。木子美说,“李承鹏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炒作团队”,还说,“以后关注李承鹏的人都不要再关注我”。对此,他并非不在意。我尚未问,他先表白:“我知道这本书会很畅销,但绝没想到它会引发一个文化事件。”
“以前我只是作家李承鹏,现在生生被整成了‘李承鹏’。”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热爱这个国家。”李承鹏沉吟道。在北京中关村,尹国明打他一拳,他出离愤怒,“那一瞬间感觉人要炸了,手在桌子上一按,立马就蹿了出去”。但是,当看到那个50多岁的男人被保安控制住,还一脸受伤的表情骂他“汉奸”时,他更憋屈。“他打了我,自己反而很受伤,这是为什么?”他无法抑制地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答案:“很多攻击我的人,他们和我只是在对真理的追求上产生了一些误会。”
如果要为李承鹏在这个社会所处的位置做一个标注,他肯定是中产阶层:有大宅,开宝马,还不时捐钱做公益。然而不常为人知的是,站在半山腰回顾来时的路,他内心却有一个艰辛的心路脚本,那当中并不全是风光,更多的是迷惘、怯懦、憋屈,甚至恐惧……
他不是个天生的愤青,今天的路恰恰曾是他20年前尽一切努力避免去走的。
无法张扬的青春
“外公在清朝晚年留学日本,是郭沫若的同窗,回国后在北师大及黄埔军校任教。”李承鹏认为自己的文学天赋与此基因有关,他说自己中学时期作文即得奖无数,还在学校里办了一份小报,曰《小泰晤士报》;写诗,本子上抄满泰戈尔,对舒婷倾羡不已。
17岁正当青春绽放之时,李承鹏一脚踏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门槛,同时也跌入了迷惘的青春期。那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价值裂变和剧烈冲突的年代:每个人都接收了很多西方思想,同时社会又在警惕和猛烈反对全盘西化。一方面,风气开放,大街的女孩开始穿短裙,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开始随处可闻,而言论也极度自由,“有人崇拜萨特,有人追随尼采,崔健、齐秦、王朔都是我们的偶像,人们甚至公开辩论执政党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正规的大学教育仍然乏味至极,“以无产阶级的文艺观看待所有文学问题,与自己的想象格格不入,如同慢性自杀”。
“于是逃课啊,除了高尔泰的课,其他课从来不好好上。泡妞、打架斗殴,什么都干。”
“那时的叛逆是真叛逆。”李承鹏一再地说,眼神有点远了,仿佛一下穿越到那些留长发,穿钢钉鞋、喇叭裤,抱着吉他在女生面前装酷的日子。“如果你没有组建过摇滚乐队,在学校里地位是很低的,根本泡不到妞。如果没有为女生打过架,那简直算不上男的!”
那时的李承鹏,内在就呈现出一股张扬的动力:朋克、嬉皮士、雅皮士、摇滚乐队、为女孩子打架,凡是符合那个时期审美观的事,他都做,藉以令青春得到张扬。
“个人英雄主义、骑士精神。”他说,在基础性格形成阶段,这是他的关键词。
然而,他的自我真的尽兴舒展了吗?对于青春和理想来说,最痛苦的也许不是从头到尾的压抑,而是你以为自己自由,而准备绽放的瞬间,突然撞上了南墙。
17岁的秋天,他追到了一直心仪的女孩,却在20多年后仍然懊恼“为何始终没能把她骗上床”;正如21岁面临毕业时他发现,思想在奔驰,现实却把你的肉体扼紧。“学校包分配,很多同学被分到偏远山区当乡村教师,且不能不服从,还要咬破手指头写血书,说希望学校把我分配到最艰苦的藏区。”
对一个懵懂少年来说,面对这样的价值冲突,内心无所适从。“迷惘、痛苦。”他说,脸上的表情有点扭曲。拿到毕业证那天,学生们抱头痛哭,所有男生宿舍都在往外扔玻璃瓶,满地都是玻璃渣子。
“我更像马克·吐温”
“刘德华你乖嘛。”吃饭时,一只黑猫儿蹭在身边,不停“ 咪咪”叫唤着讨吃的,李承鹏温柔地瞥了她一眼,还有只黄猫妩媚地伏在他脚边,叫黄飞鸿。“我家的猫都是‘名人’,曾经还有一只叫周润发。”
他随意开着调侃名人的玩笑,对自己无比自信,“我对自己的文字能力非常有信心”,“2003年路金波给我打电话说,你一定要当作家,我会付你跟王朔一样高的版税,我说行啊,现在的主流作家我看很多都写得不好”。于丹、郭敬明、余秋雨等畅销作家,在他嘴里动辄就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