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4月30日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渐行渐近

 2012-04-18 08:37:23 责任编辑:QZ016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10年前,光伏发电的每度电成本高达5元左右,目前已低于1元,预计5年内光伏发电的成本即可降低至0.3~0.4元左右。一旦平价上网到来后,光伏发电的无污染、可持续优势将助推其成为未来全球能源方案的首要选择。

一直以来,光伏发电主要依赖于政府强有力的补贴才实现了平价上网,所以,当光伏发电在欧洲多国遭遇了补贴下调的政策时,社会对光伏行业充斥着一片质疑之声。

不过专家对光伏行业前景充满信心,因为通过技术进步,发电成本持续降低。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10年前,光伏发电的每度电成本高达5元左右,目前已低于1元,预计5年内光伏发电的成本即可降低至0.3~0.4元左右。一旦平价上网到来后,光伏发电的无污染、可持续优势将助推其成为未来全球能源方案的首要选择。

补贴下降不及成本下降

行业专家介绍,由于目前光伏发电成本仍高于传统的火电成本,政府为了鼓励发展光伏产业,考虑到两者之间发电成本的差距而制定了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火电成本持平,甚至低于后者。

目前一些主要国家都采用了类似的补贴政策,比如中国的金太阳工程,美国各州的电价补贴,德国、意大利、日本的FiT补贴等,都是在衡量了两种发电成本的差距后,作出了适当的补贴额度。

因此,补贴是各国推动可持续再生能源替换传统能源的政策驱动力之一。调整补贴额度可以达到调控整个光伏市场容量、防止产业出现盲目扩张、引导市场有序发展的目的。

以德国为例来分析,其新能源法EEG旨在帮助推动整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使用的进程,对整个光伏市场起到的是正面宏观的调控作用。法条中对光伏补贴的设定具有严谨的逻辑性,依照本国光伏装机的路线图,同时考虑到组件的技术发展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EEG设置了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发电补贴。这对光伏产业在该国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同时也鼓励了光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注重技术发展和成本控制。强者自强,良性市场只会淘汰那些不重视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投机企业。

据介绍,对于企业而言,补贴的下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通常法律法规都有相对的滞后性,虽然最近各国普遍降低了上网电价补贴,但其削减的幅度远小于组件生产成本的降低。一般来说,组件在一个光伏发电系统的成本中占50%-60%左右。以德国为例,其FiT在一年内大约下降了40%,与此同时组件的价格下降了近50%。两者相抵,组件的下降幅度更是超过了补贴的下调速度。这就说明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回报仍然可以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以吸引财团及政府的投资。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渐近

当前,我国传统火电的发电成本大约在0.2-0.3元之间,大部分终端用户的电价则0.5-0.8元左右,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工商客户用电价已经达到0.9元左右。而按照系统成本及发电效率,光伏电力的成本已经降到一元以下;在很好的日照条件下,则接近0.7元。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员李胜分析,要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实现平价上网,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实现,即近期在用户端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远期在发电端替代传统能源。

从近期目标来看,在一些光照充足、电网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比如我国西北部、非洲、美国西海岸等地,由于地理位置或运输等原因,传统能源电价的价格反而相对较高,光伏发电完全有能力直接和传统能源竞争。因此要针对性地开发小型户用(离网)系统,在组件功率、安装方式、逆变器选择、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优化,加强市场推广的力度及销售、售后渠道的完善,不仅要让更多的用户买得起,还要买得到,用得了。

企查猫

就远期目标而言,要让光伏发电在发电端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彻底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环境危机,不仅要从管理、成本控制的角度入手,还需要不断的技术革新,提高电池效率,提高组件功率,优化电站系统效率,降低每度电成本。

随着SE、MWT、N-type、IBC等新技术的应用,导电背板、长寿命、高可靠性等组件材料技术,以及交流组件的研发和单/双跟踪等系统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下降到0.3元左右,初步实现平价上网。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