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引发思考:金融业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2013-07-04 10:26:51 责任编辑:曾忆茗 来源:前瞻网
“钱荒”持续近一个月。据前瞻网获悉,这次危机因6月24、25日A股连续暴跌而震惊全球市场,最终以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逐渐平息。
事后复盘推演,如果对事件的认识还只停留在“钱荒”上,那实在太辜负了央行的良苦用心、各金融机构的担惊受怕和股民钱财的灰飞烟灭了。在市场整体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打压飞速膨胀的银行同业非标资产,打击资金“空转”,落实国务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才是央行的真正目标。可以预计,下半年监管部门将会陆续出台压杠杆、挤泡沫的系列措施,金融业应把注意力放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上来。
此次“钱荒”事件虽已有所缓解,但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高杠杆、不透明等管理问题并未缓解。下半年一旦有“黑天鹅”事件出现,仍会对市场形成重大冲击,甚至向实体经济传导。庞大的金融体系表现如此脆弱,确实值得反思。
首先,是银行经营策略总体偏激进,资金链绷得较紧。据统计,到一季度末中国金融同业资产达32万亿元,占到总资产规模的32%,较去年同期增长28%。银行同业资产杠杆率从2010年的3.6倍上升到一季度末的4.7倍。6月以来,不仅兴业、民生等股份制银行,甚至工行等大行也出现了流动性困境,而建行则发行收益率7%以上的理财产品吸收资金。银行追求盈利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流动性管理,对央行政策与操作变化应对不及,在“羊群效应”作用下,冲击被市场人为放大并造成恐慌,确实值得沉思。
其次,高杠杆、期限错配和资金“空转”的风险在显现。传统观点认为,与美国影子银行所不同的是,中国影子银行中的基础资产没有被重复抵押,总体杠杆率较低。但此次事件证明并不尽然,银行同业业务具有一定的杠杆率,银行间市场一部分短期限、低风险、低收益的同业资金,经过不同机构间的反复回购和质押,最终变成了长期限、高风险、高收益的信托资产和承兑汇票等所谓“非标”资产,成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本质上这是金融机构在利用不同市场的利差进行套利,脱离了实体经济而“空转”,蕴含着较大风险,一旦某项非标资产如信托的资金链断裂,将会迅速传染到银行的表内体系。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重卡...[详细]
- 李灵卉:【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商业智能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
- 吴小燕:【行业深度】洞察2025:中国代糖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
- 黄缨杰:2025年全球个人冰雪装备行业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超过146亿美元【组图】
- 李佩娟:【干货】锂电池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 廖子璇:2025年全球投影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4年销售额有所下降【组图】
- 穆晓菲:预见2025:《2025年中国轻食行业全景图谱》
- 柯素芳:【最全】2025年中国小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
- 黄缨杰:2025年中国量子通信行业技术现状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各具优劣,专利总量不断增长【组图】
- 蒋金成:2023年中国代糖行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出口金额和数量远超进口【组图】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