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5月18日

外资啤酒品牌在华节节败退

 2012-06-13 09:07:52 责任编辑:QZ016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

前瞻经济学人

本土啤酒巨头正急速扩张

日前,三得利已正式与青岛啤酒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书,在华润雪花猛烈进攻之下死守“上海王”之位的三得利借助与青岛啤酒联手成立合资公司的契机,有望成功保住华东市场的优势。

三得利的这种窘迫在中国苦心耕耘的外资品牌中并非个案。据前瞻网记者,在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等本土巨头急速扩张的大背景之下,除了百威英博、嘉士伯两大外资巨头依然在争夺寡头坐次之外,当年大张旗鼓地进入中国啤酒市场的外资啤酒品牌的发展正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去年出让大连大雪啤酒退守上海和珠海的麒麟啤酒6月8日很反常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接受代加工的通知,令麒麟啤酒产能过剩的问题浮出水面。

“国内几大啤酒品牌正在啤酒市场疯狂圈地,外资品牌的营销环境已然越来越差,外资品牌已经基本上退出了批发零售市场,转走夜场、商超、酒店等渠道。”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

三得利亏损的窘迫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啤酒市场的外资品牌尽管有着和青啤合作、双方实现共赢的光环笼罩,但是这依然难以掩盖三得利在中国发展的窘迫现状。作为占据上海啤酒市场头把交椅超过10年之久的啤酒品牌,在华润雪花的远郊近攻之下,其市场优势已经大不如从前。

据青岛啤酒公告显示,此次与青岛啤酒成立合资公司,三得利拟装进事业合资公司的目标子公司2010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亏损544万元,2011年亏损额降为32万元。而拟装进销售合资公司的目标子公司2010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亏损12967万元,2011年亏损额增加为17320万元。也就是说,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

“三得利在上海市场的份额已不到三成,在苏南市场也不到三成,在连云港与淮安两地也逐渐被压缩。”在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看来,无论是资金、渠道、品牌,三得利在沪苏市场都已经没有优势,正面与三大巨头的持久战将拖垮三得利。

外资品牌隐现溃退潮

三得利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遭遇不顺,终于劈开了外资啤酒在中国发展遇冷的冰山一角,数年前外资啤酒在中国发展红极一时。这说明,外资啤酒过往通过大规模参股国内啤酒品牌抢占市场份额,这种粗犷的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疲态。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去年2月,因大连大雪啤酒未能取得麒麟啤酒预期的收益效果,日本麒麟控股集团宣布将手上25%的股份转让给百威英博,这宣告了麒麟欲借大雪啤酒进军东北三省的计划正式失败。这意味着麒麟啤酒退守上海和以珠海为主的广东市场。因为麒麟在珠海有着一个年产能20万吨的工厂,而在上海则有着千岛湖啤酒25%的股权。但是前有雪花、后有青岛,麒麟啤酒这两个市场也遭遇到严重的挤压。

数据显示:杭州市场雪花啤酒稳坐半壁江山,加上西湖啤酒市场份额约占7成,而千岛湖啤酒仅占一成。而在珠海市场,麒麟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到20%左右,较两年前下滑10个百分点,而青岛啤酒占据着珠海的半壁江山。

然而麒麟啤酒在中国市场的现状或不仅限于此。从2010年开始,青岛啤酒在珠海布下重兵,其年产能高达45万吨的搬迁扩建项目迁往珠海斗门区。而反观麒麟啤酒的珠海工厂,尽管产能仅为20万吨,但其现在或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为充分利用产能,发挥生产优势,扩大行业合作,现对外承接啤酒委托代工/委托生产业务,为委托商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6月8日麒麟啤酒(珠海)公司挂在官网上的这条信息,麒麟啤酒产能闲置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而记者同时发现,就在上月中旬,该工厂在官网上发布了一个设备变卖的招标公告。其在公告中亦说明,工厂根据生产需求,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将部分设备进行变卖处理。一方面开展代工业务,另一方面变卖部分闲置设备,麒麟啤酒珠海工厂的产能空置情况让人对其产能空置情况产生无限的联想。

作为进入中国啤酒市场较早的外资品牌之一,去年朝日啤酒以2 .7亿元将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55%股权转让给华润雪花。“在几年前朝日啤酒盈利状况良好,但随着近两年国内啤酒市场竞争的加剧,亏损的状况越发明显,”朝日啤酒副总经理杉浦康誉曾对媒体坦诚,在华投资盈利呈持平状态,如果再减去朝日在其他的行业投资盈利,啤酒市场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大多数的外资啤酒品牌在华盈利状况不容乐观,”杉浦康誉称。

同样脱手当初入股本土啤酒品牌股份的还有世界第三大啤酒巨头喜力。去年四月,喜力以10.8亿元抛售持有的金威啤酒21.37%的股权,而就在一个月之后,广州亚太酿酒宣布在广州的一期10万千升新建项目投产,这个总投资约4亿元的基地将产品重点转向喜力和虎牌啤酒,这意味着喜力已经逐步放弃此前在国内参股或控股的区域型啤酒企业,转而抢占细分市场。

企查猫

李保均表示,现在喜力广州工厂年产量不到10万升,而麒麟啤酒在中国市场主要是海珠啤酒,年销量也不到10万千升。“相对于广东省年消费400多万千升啤酒的市场容量,两家企业在广东市场实在比较微小,”李保均表示。“外资啤酒品牌在中国讲究盈利临界点,随着欧美市场的不景气,其对市场回报更讲究,一旦市场无盈利,果断撤回很正常,”对于外资啤酒品牌从去年开始集中出现的这股退出潮,朱丹蓬认为,不同于数年前外资品牌的盲目,如今他们已经非常理性。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