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5年7月7日

乳酸菌饮料市场乱象:一罐等于15块方糖

 2013-07-31 13:57:34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专家都看不懂的产品宣传

“欢迎您品尝下我们的产品,它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对您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在走访的超市中,多家乳酸菌饮料的导购都在向消费者进行着宣传推广。

在众多的乳酸菌产品外包装上,各大品牌纷纷打出了五花八门的“概念”,有“活力C菌”、“植物乳杆菌”等众多品类。比如蒙牛优益C活性乳酸菌酸奶、伊利畅轻A+BB复活益生菌优酪乳等宣传,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现在买这种饮料早就不看成分说明了。”一位消费者表示,“上面写得那么复杂,看也不懂,所以要么听宣传,要么选品牌。”

在相关专家看来,这样的厂家产品包装宣传并不利于消费者进行正确的选择。

王丁棉认为,像伊利、蒙牛宣传的以英文字母为代称的菌种,其实就是在玩手法。

他表示,由于其菌种名字很长,于是他们就用英文字母代表的缩写来表示,但这个菌种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只有企业自己清楚,甚至连搞研究的专家都看不懂,更别说消费者了。

此外,对于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活菌数量,目前在标注上也并不统一,有的标注为“300亿活性乳酸菌”,有的是“出厂时3×10^8CFU/ml”,还有的是“乳酸菌活菌数≥3×10^8CFU/ml”等。

这在王丁棉看来是一个亟待规范的领域,乳酸菌活菌量标识最好由国家统一规范到百分比的形式,而且要将其与产品的保质期挂钩。

王丁棉还称,乳酸菌饮料需要进行低温保存,以降低其中乳酸菌的衰亡速度,而现在有的厂家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的却是“冷藏最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提醒信息。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中,乳酸菌饮料因此没有被放入适当的保存环境,从而导致其活性菌数量大幅下降。因此,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性行为。”王丁棉说。而更让他气愤的是,有些厂家的产品明明是死菌,厂家却还将其标注为活性菌,这种行为更加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旧国标已经“过时”

据了解,乳酸菌饮品产业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递增,年产量突破16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

王丁棉表示,近些年包括澳洲、新西兰、台湾等地的很多品牌都在做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企业找他讨论某个新品种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乳酸菌行业至今仍在使用10多年前制定的《乳酸菌饮料》和《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两个相关文件。

据王丁棉介绍,早在2005年左右,业内曾经组织过一次益生菌国家标准修订的研讨会,不过当时一些专家出于维护行业发展的考虑,甚至还想将国家规定的10^6CFU/ml乳酸菌含量标准降低为10^5CFU/ml。

而这在王丁棉看来是十分荒谬的,他认为国际上已经普遍使用10^7CFU/ml的标准,而我们当时的研发水平是可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的。

此外,王丁棉还表示,旧标准中规定“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查出来即可”,这一条款也是需要进一步修订的,因为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是保质期内有多少活性菌在里面,而不是出厂时的数值。

王丁棉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多次呼吁过此类问题,不过,由于当时制定标准的团队大多是一些行业性的专家,而真正从事科研开发的专家较少,因此这些建议也一直未被采纳。

农绍庄表示,对哪一种菌更适合成为乳酸菌饮料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到达肠道形成有益菌群,并对消费者肠道或者身体有益,目前来说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此外,农绍庄还表示,对乳酸菌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时间也应该有标准。

企查猫

农绍庄认为,乳酸菌饮料行业的发展,应该伴随着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国家标准的完善,以此来保证其健康发展。

而在王丁棉看来,当前我国乳酸菌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一些企业、高校也都在对益生菌菌种进行研究,尤其是相关企业的科研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不过在新益生菌菌种的科研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对一些好的菌种的科研还处在空白状态。”王丁棉表示。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