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IPO候审企业完成预披露
2014-05-22 16:21:51 责任编辑:陈少华 来源:前瞻网
4月18日,证监会深夜公布首批28家预披露企业名单,结束了历时一年半的预披露荒,开始了大规模预披露潮。
从4月18日到5月7日的13个工作日,相继有13批合计298家IPO候审公司陆续进行预披露公示,约为目前600余家IPO排队企业的一半,监管层严格贯彻执行“受理即披露”新政的决心可见一斑。
从2013年6月开始,招股书预披露时间进一步提前,实行“受理即披露”。预披露的提前,意味着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都将更早地暴露在媒体和公众面前,给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已经披露招股说明书的298家企业中,有160家拟在深交所上市,138家拟在上交所上市。深市拟上市企业略多于沪市,符合此前证监会提出的IPO沪深均衡原则。
从预披露节奏来看,从4月18日到5月7日的13个工作日,相继有13批合计298家IPO候审公司陆续进行预披露公示。也就是说,证监会已经连续13个工作日保持了每个工作日一批的预披露节奏,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3家企业预披露,5月6日甚至有32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已公布的298家企业分别来自26个地区,前五位为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分别有53家、40家、39家、39家、26家企业,前五位197家企业占了预披露总量的66%。长三角企业数量远超经济同样发达,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珠三角。而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分别以15家、11家、10家预披露企业紧随其后。
从行业分布来看,298家预披露仍以制造业为主,占比超过40%,制造业中占比较多的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这些制造业公司主要将资金用于相关项目的新建或扩产、技术升级或新技术研发以及补充公司运营资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3月底证监会宣布首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在沪深市场之间自主选择上市地,不与企业公开发行股数多少挂钩。中国证监会审核部门将按照沪深交易所均衡的原则开展首发审核工作后,预披露企业中掀起一股转板风潮。
从4月18日重启预披露程序以来,截至5月7日有54家企业原本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的,但预披露材料中却变更为上交所主板。这54家转板企业中,主要都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包括7家江苏企业、8家上海企业、16家浙江企业,占总转板企业将近60%,可见地缘优势是吸引这些公司转板上交所主板的原因之一。
600余候审公司将于6月底前完成预披露
面对频繁预披露引起的市场恐慌,IPO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认为这是“反应过度”,证监会多次申明目前推行的是“受理即预披露”政策,预披露距离上发审会还有多个环节,预披露工作仅表示证监会已经受理该项申请,在审企业预披露将成常态。
前瞻投资顾问认为,“受理即预披露”的制度,是把拟上市公司的监督权交给了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可以有效约束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是对旧有新股发行体制的一种有效颠覆,也是推行注册制的必要基础。
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表示,预计排队的600家左右的企业绝大部分将在6月底前完成预披露。
可见,目前还未完成预披露的近400家公司,如果申报材料和财务数据没有问题,特别是符合上市要求的财务数据,都将陆续在6月底前完成预披公示。
但深谙发审规则的前瞻投资顾问分析发现,按照目前的制度安排,即使完成了披露,候审公司还是要排队上发审会,而且,预披露的前后顺序并不等同于上会顺序。如果企业不能在6月份进入发审会,均要补充中期财务报告,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面临的IPO风险会更大。因为现有A股上市的盈利门槛比较严苛,一旦财务数据出现较大波动,都将对上市成败造成决定性影响。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