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美国上市,瑞幸还能讲什么故事?

图源:摄图网
作者|市值榜团队 来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曾经深陷财务造假风波、被迫退至粉单市场的瑞幸,如今要带着近3万家门店的体量,重新杀回美国股市。
这则消息来自瑞幸联合创始人兼CEO郭谨一。他在近日的厦门企业家日大会上坦言,公司正在积极推动重返美国主板。随后发布的三季度业绩,也适时地为这个野心添了一把火。
财报里不乏亮眼数字:三季度总收入152.8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月均交易客户数突破1.12亿,创下纪录,自营门店同店销售额增长14.4%,合作门店同样表现生猛——收入接近38亿元,涨幅高达62.3%。
增长,永远是资本最爱听的故事。所以,抛开由于财务造假带来的更严格的流程性、合规性问题,瑞幸依然要面对一个核心问题:这样的增长,能持续多久?
这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门店数量的天花板在哪?3万家店之后,继续加密还能带来多少红利?以及,单店产出的极限又在哪?外卖热度退去,瑞幸会受到什么影响?
01
还能开多少家门店?
瑞幸创造过很多值得载入商业教科书的纪录。
商业模式上,瑞幸以“互联网思维做咖啡”,用补贴培养用户习惯,用数据驱动运营;产品上,瑞幸制造过生椰拿铁、酱香拿铁等多个爆品;营销上,从联名跨界到社交传播,瑞幸擅长制造“出圈”事件。
再就是开店速度神话。
2023年起,在和库迪打擂台赛的过程中,瑞幸通过“带店加盟”模式加速扩张,6月,门店突破万家,2024年7月,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到2025年9月末,门店数量来到了29214家。这两年,平均每1.1个小时,瑞幸就增加一家门店。
瑞幸门店数量已经把星巴克(8000+家)远远甩在身后。那么,瑞幸的门店数量上限在哪里?
郭谨一在电话会指出,中国咖啡行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高增长阶段,因此“业务增长和市场份额扩张仍然是我们现阶段的战略重点。”
华源证券的一份研报,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准测算出,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变(相比2024年)的情况下,瑞幸开店空间的上限在3.9万家,也就是还有不到1万家的数量。
今年年中,蜜雪冰城(不含幸运咖)的门店数量在4万家出头,已经出现了单店收入承压,主动放缓扩张步伐。
理论上,从“还有1万家的开店空间”“自营门店同店销售额增长14.4%”这两组数据来看,瑞幸门店之间的内卷、单店收入下滑的拐点看起来还很遥远。
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不妙的信号。
以自营门店的Q3为例,同店销售额增长14.4%,而2024年同期是降了13.1%,这样一算,单店销售额和2023年Q3差不多,甚至今年还要略低一些。
再来看合作门店。
合作门店没有单店销售同比数据,我们以合作门店向瑞幸采购的材料金额作为参考,毕竟更多的收入、更高的单量需要消耗更多的咖啡豆、椰浆、牛奶等材料。
合作门店向瑞幸采购的材料金额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平均单店销售杯量的变化。
以均值来计算,2025年Q2和Q3的合作门店数量同比增加了29.2%和36.7%,同期,合作门店从瑞幸进的材料分别为17.5亿元和20.2亿元,同比增幅为29.2%和22.5%。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合作门店从瑞幸采购的材料额在下滑,2024年Q2和Q3分别为20.4万元和23.1万元,2025年同期分别为19.7万元和20.7万元。
如果考虑到二三季度,外卖大战“补贴”出来了大量茶饮、咖啡订单的话,这个信号就更不乐观了。
前面提到,瑞幸从合作门店那里获取的收入接近38亿元,涨幅高达62.3%,而材料销售的增幅并不高,值得关注的增长点是利润抽成和设备销售。
今年第二和第三季度,瑞幸从合作门店获得的利润抽成(根据不同门店毛利情况按阶梯制度抽成)以及设备销售的增幅,都远超门店数量增幅。
产品结构向低成本品类倾斜,带来毛利率提升,能够解释部分原因。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瑞幸的合作门店出现了显著汰换。
赚钱的老合作门店由于外卖补贴等带来了更高的毛利润,于是向分给瑞幸更多的利润,不赚钱的老门店大量关闭,同时又有大量的新门店开业,需要购置更多的设备,新门店处在单量爬坡期,所以拉低了门店采购材料的均值。
合作门店大换血,乐观的情形是,闭掉流量点位不好的店,在更好的点位开店,悲观的情形是,好的点位被占得差不多了。
其实早在2024年7月,瑞幸门店一共2万家的时候,极海品牌监测就称,瑞幸咖啡有47%的门店属于加密门店,门店与门店之间的平均最短距离仅403米。
这个距离比郭谨一在多年前所想象的“在城市核心区域,每500米就能看到一家瑞幸咖啡,忙碌的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咖啡”,还要短。
尽管瑞幸的门店数量仍在高速增长,理论上也还有近1万家的开店空间,但其实门店网络的物理天花板可能已经很近了,再开下去就要面临“左手打右手”的挑战。
02
外卖补贴会退,“九块九”标签难除
当门店数量的天花板隐约可见,瑞幸面临着一个更本质的挑战:如何重构利润模型。那就不得不提,近期扰动瑞幸利润的关键因素:外卖。
2025年第三季度,瑞幸营收虽同比大增50.2%,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7%。其中,一个关键的数据是:配送费用暴增211.4%,达到28.9亿元,这笔巨额开支占营收比重攀升至18.9%。也就是说,每获得100元收入,就有近19元需要支付给配送环节。
郭谨一也承认,“短期来看,外卖占比显著提升,的确会对利润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数据上看,瑞幸第二和第三季度自营门店营业利润率为分别为21.0%和17.5%,而2024年同期为21.5%和23.5%。
同时郭谨一也表示,“外卖只是一个短期抓手”“咖啡行业的长期发展仍将以自提为核心”。
那么,倘若瑞幸成功回归以自提为主的常态,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道复杂的利弊题。
好的一面是,巨额的履约费用将大幅缩减,这为利润修复打开了关键窗口。但挑战也随之而来:当外卖的流量潮水退去,门店单量必然回落。 而门店的固定成本(如租金、设备折旧)并不会随之减少。瑞幸需要精准测算的是:节省下来的配送费用,能否覆盖单量下滑所带来的利润损失?
当增门店数量的边际效益递减,当外卖补贴潮水褪去,瑞幸的持续性增长,还需要看定价。
在低价模式下还能维持盈利,瑞幸的组织与运营能力自然值得肯定,不过整体来看,瑞幸的营业利润率要低于同样主打自提的奶茶店,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
现在,瑞幸已被自己亲手打造的“9.9元”价格心智牢牢锁住,外卖补贴更是将这一数字压得更低。

表面上看,瑞幸的联名玩法层出不穷,从茅台、黑神话悟空到线条小狗到茅台,试图用情感附加值软化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
这些联名款多数时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品牌的价值认知。当下的联名策略,更像是一场场流于表面的“包装创意竞赛”。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热衷于讨论的是“哪个联名款的包装更好看”,而非“瑞幸的咖啡更好喝”。
瑞幸联名如流水,加上其他品牌也可以玩联名,比如库迪和哪吒的联名,这种停留在视觉新鲜感层面的互动,对消费冲动的刺激越来越有限。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密集的联名之外,尽管瑞幸上新频率不减,门店数量也大幅增长,却再难复现“厚乳拿铁”“生椰拿铁”级别的现象级爆款。创新从建立品类壁垒的利器,退化为维持市场声量的常规动作。
另一方面,瑞幸面临的已不是单纯的咖啡行业竞争。正如瑞幸董事长、最大股东大钲资本的创始人黎辉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咖啡市场和奶茶市场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互相交融的”。这表示瑞幸的定价,应该参考的不是星巴克,而是受蜜雪冰城的6—8元的均价、喜茶的15元鲜奶茶左右。
03
海外市场的全新挑战
当国内奶茶、咖啡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瑞幸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更远的边界——海外市场。
目前,瑞幸已在东南亚、北美等地开设了118家海外门店。118家的规模与国内近3万家的体量相比,不足0.4%。
更重要的是,海外运营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海外市场相较于中国市场的集中与统一,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
分散性体现在多个维度,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在消费者口味、法规政策、供应链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无法简单地将中国的成功模式进行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每个新市场进行从零开始的、高成本的本地化适配。
分散性也直接推高了运营成本,使得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门店密度和业务规模,才能跨越盈利门槛。
这意味着供应链需要重建、消费习惯需要培养、品牌认知需要培育、本地化口味需要摸索。郭谨一曾形容,在世界咖啡市场,中国是“捡钱”的市场,海外是“抢钱”的市场。
在美国市场,瑞幸放弃了低价策略,产品定价侧重中端,略低于星巴克。这种差异化定位显示出瑞幸对海外市场盈利空间的期待。
新加坡市场同样如此,比如,招牌生椰拿铁新加坡门店售价为8新币,折扣价5.6新币(约合人民币31元),而星巴克新加坡售价为6.0- 8.7新币(约合32—47元人民币)。虽然瑞幸通过首杯0.99新币等优惠策略吸引新客,但整体价格优势相比星巴克不算明显。新加坡首家瑞幸门店2023年已经开业,不过2024年前三个季度,瑞幸在新加坡的业务仍未实现盈利。
总而言之,瑞幸的海外扩张故事还停留在序言,想象空间很大,但兑现路径不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验证期,瑞幸需要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复制其商业模式,而不仅仅是服务于华人群体。
海外市场可能是下一轮增长埋下的伏笔,但并非解决当前增长焦虑的速效药。瑞幸依然需要在主业战场上,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如何在三万店规模的基础上,让每一家店都健康地赚钱。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市值榜团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